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基于信誉机制的安全协作频谱感知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7页 |
1.1.1 认知无线电及认知无线电网络概述 | 第11-14页 |
1.1.2 认知无线电网络的面临的挑战 | 第14-16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课题来源及内容安排 | 第19-21页 |
第2章 预备知识 | 第21-25页 |
2.1 能量检测频谱感知技术 | 第21-22页 |
2.2 信誉机制 | 第22-23页 |
2.3 VCG机制设计 | 第23-24页 |
2.4 动态博弈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信誉机制的安全协作频谱感知策略 | 第25-37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系统模型和攻击模型 | 第25-27页 |
3.2.1 系统模型 | 第25-27页 |
3.2.2 攻击模型 | 第27页 |
3.3 基于信誉机制的安全协作频谱感知策略 | 第27-29页 |
3.3.1 信誉机制的计算 | 第27-29页 |
3.3.2 数据汇集与感知决策 | 第29页 |
3.4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29-35页 |
3.4.1 单次用户感知和协作感知的仿真结果 | 第30-33页 |
3.4.2 次用户的信誉值变化仿真结果 | 第33页 |
3.4.3 多个恶意次用户攻击仿真结果 | 第33-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基于VCG机制的可信安全协作频谱感知策略 | 第37-49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系统模型和攻击模型 | 第37-40页 |
4.2.1 系统模型 | 第37-39页 |
4.2.2 攻击模型 | 第39-40页 |
4.3 基于VCG机制的可信安全协作频谱感知策略 | 第40-45页 |
4.3.1 信誉机制的计算 | 第40-44页 |
4.3.2 数据融合与感知决策 | 第44-45页 |
4.4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45-48页 |
4.4.1 合谋推荐与真实推荐的仿真实验 | 第45-46页 |
4.4.2 欺骗次数对总的效益的影响仿真实验 | 第46页 |
4.4.3 合谋的网络环境情况下性能仿真实验 | 第46-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基于动态博弈的可信安全协作频谱感知策略 | 第49-62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 第49-51页 |
5.2.1 系统模型 | 第49-50页 |
5.2.2 问题描述 | 第50-51页 |
5.3 基于动态博弈的可信安全协作频谱感知策略 | 第51-56页 |
5.3.1 传递信誉值评估 | 第51-53页 |
5.3.2 基于信誉的动态博弈分析 | 第53-55页 |
5.3.3 协作频谱感知决策 | 第55页 |
5.3.4 算法描述 | 第55-56页 |
5.4 仿真实验 | 第56-61页 |
5.4.1 激励效果的仿真实验 | 第57页 |
5.4.2 信誉值收敛速度的仿真实验 | 第57-58页 |
5.4.3 频谱检测准确性的仿真实验 | 第58-59页 |
5.4.4 性能评估实验 | 第59-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2页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