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慢食主义”的可食用景观在都市空间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城市人口及用地性质的急剧变化第10-11页
        1.1.2 城市面临的永续问题第11页
        1.1.3 能源危机和食品危机第11页
        1.1.4 “慢食主义”的兴起与都市农业的出现第11-13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15页
        1.3.1 概念界定第13-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19页
        1.4.1 国外研究动态第15-16页
        1.4.2 国内研究动态第16-19页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第19-21页
        1.5.1 研究方法第19页
        1.5.2 研究的思路框架第19-21页
第二章 有关可食用景观的理论研究第21-33页
    2.1 近现代理论支撑第21-24页
        2.1.1 “乐活”理论第21页
        2.1.2 “慢食主义”理论第21页
        2.1.3 “田园城市”理论第21-22页
        2.1.4 “需求层次”理论第22-23页
        2.1.5 “农业区位”理论第23页
        2.1.6 明日之城第23-24页
    2.2 当代理论及设计思潮第24-32页
        2.2.1 CPUL连贯性生产式景观第24-26页
        2.2.2 食物都市主义第26-29页
        2.2.3 农业城市主义第29-30页
        2.2.4 垂直种植第30-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可食用景观在都市空间中发展可行性分析第33-70页
    3.1 以纽约为例的可食用景观应用情况分析第33-39页
        3.1.1 纽约可食用景观发展背景第33-34页
        3.1.2 对纽约可食用景观现状的分析第34-39页
    3.2 以成都为例的可食用景观应用调研分析第39-45页
        3.2.1 媒体对成都可食用景观的报道情况及分析第39-41页
        3.2.2 对成都可食用景观应用情况的调研第41-45页
    3.3 成都市发展可食用景观的潜力SWOT分析第45-49页
        3.3.1 成都都市空间发展可食用景观的优势第45-47页
        3.3.2 成都都市空间发展可食用景观的劣势第47页
        3.3.3 成都都市空间发展可食用景观的机遇第47-48页
        3.3.4 成都都市空间发展可食用景观的威胁第48-49页
    3.4 可食用景观应用的都市空间发展可行性分析第49-70页
        3.4.1 闲置空地第49-52页
        3.4.2 附属空地第52-55页
        3.4.3 公共用地第55-59页
        3.4.4 道路绿化用地第59-62页
        3.4.5 屋顶用地第62-65页
        3.4.6 垂直种植第65-66页
        3.4.7 私人绿地第66-68页
        3.4.8 结论分析第68-70页
第四章 可食用景观在都市空间中应用研究第70-88页
    4.1 都市空间的分类第70-73页
        4.1.1 地面空间第71-72页
        4.1.2 非地面空间第72-73页
    4.2 可食用景观与不同类型空间的整合模式第73-76页
        4.2.1 整合的步骤第73-74页
        4.2.2 整合模式第74-76页
    4.3 可食用景观的设计要点第76-82页
        4.3.1 水体设计第76-77页
        4.3.2 可食用植物的选择和应用第77-80页
            4.3.2.1 可食用植物的选择第77-79页
            4.3.2.2 可食用植物的造景第79-80页
        4.3.3 相关的技术支撑第80-82页
    4.4 可食用景观在都市空间的设计和应用方法第82-88页
        4.4.1 可食用景观在公园类空间的设计和应用第82-83页
        4.4.2 可食用景观在居住类空间的设计和应用第83-84页
        4.4.3 可食用景观在附属空间的设计和应用第84-85页
        4.4.4 可食用景观在带状空间设计和应用第85页
        4.4.5 可食用景观在屋顶空间设计和应用第85-86页
        4.4.6 可食用景观在垂直空间设计和应用第86页
        4.4.7 可食用景观在闲置空间设计和应用第86-88页
结语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附录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攀西安宁河谷地区四县观光农业区景观格局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下一篇:基于视知觉量化的西蜀园林空间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