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产品价格与市场论文

信息化背景下四川省生猪价格稳定的主体协作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7页
        1.2.1 生猪产业信息化研究第12-13页
        1.2.2 生猪主体协作研究第13-14页
        1.2.3 生猪价格影响因素研究第14-15页
        1.2.4 生猪价格稳定对策研究第15-17页
        1.2.5 研究述评第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9-21页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9-20页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20-21页
2 理论基础第21-25页
    2.1 蛛网理论第21页
    2.2 均衡价格理论第21-22页
    2.3 网络经济理论第22页
    2.4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2-25页
3 信息化背景下四川省生猪产业各主体协作现状调查分析第25-34页
    3.1 四川省生猪产业各主体协作的信息化环境第25-28页
        3.1.1 各主体协作的信息技术环境第25-26页
        3.1.2 各主体协作的信息资源环境第26-28页
    3.2 不同环节各主体的协作现状第28-32页
    3.3 各主体协作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分析第32-34页
4 信息化背景下各主体协作对生猪价格稳定的实证分析第34-41页
    4.1 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4-36页
    4.2 指标体系的验证第36-41页
        4.2.1 问卷的设计第36页
        4.2.2 因子分析第36-41页
5 生猪价格稳定的主体网络协作平台构建第41-45页
    5.1 生猪价格稳定的主体网络协作平台的提出第41页
    5.2 协作平台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第41-45页
        5.2.1 政府的角色定位第41-42页
        5.2.2 相关企业的角色定位第42页
        5.2.3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角色定位第42-43页
        5.2.4 生猪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角色定位第43页
        5.2.5 通讯服务商的角色定位第43页
        5.2.6 其他主体角色定位第43-45页
6 结论与建议第45-48页
    6.1 研究结论第45-46页
    6.2 建议第46-48页
        6.2.1 营造良好的协作环境第46页
        6.2.2 建立多元化的监督机制第46-47页
        6.2.3 形成多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第47页
        6.2.4 构建正向激励机制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附录第53-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南马尾松低效林不同改造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
下一篇: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成都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