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词论文

地理空间对宋词影响之研究

中文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引论第15-29页
    一、研究缘起第15-17页
    二、研究现状第17-25页
    三、研究价值第25-27页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第27-29页
上编 宏观研究第29-129页
    第一章 地理空间对宋词题材内容的影响第29-60页
        第一节 怀古咏史词:登临怀古地的分布及特点第30-38页
        第二节 风土类题材:展现浓郁的地域民俗文化第38-47页
        第三节 写景咏物词:呈现明显的流域文学差异第47-54页
        第四节 羁旅仕宦词:空间移位与地域文化交流第54-60页
    第二章 地理空间对宋词风格的影响第60-77页
        第一节 地理空间对宋词整体风格的影响第61-64页
        第二节 地理空间对两宋词人词风的影响第64-73页
        第三节 金源与南宋:南北词风不同论第73-77页
    第三章 地理空间对宋代词学观念的影响第77-85页
        第一节 "词为艳科"观念与蜀地第77-80页
        第二节 "自是一家"观点与密州第80-85页
    第四章 乡情结:地理空间视野下的词人心态之一第85-101页
        第一节 北宋初期词坛的乡土情结第86-88页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词坛的乡土情结第88-91页
        第三节 南渡词坛的乡土情结第91-93页
        第四节 南宋中兴词坛的乡土情结第93-96页
        第五节 南宋后期词坛的乡土情结第96-101页
    第五章 恋阙情结:地理空间视野下的词人心态之二第101-129页
        第一节 宋词中恋阙情结的丰富内涵第101-115页
        第二节 两宋词人恋阙情结的表达方式第115-123页
        第三节 乡土情结与恋阙情结关系试论第123-129页
下编 个案研究第129-238页
    第一章 心恋魏阙 身在江湖—重绘《乐章集》的文学地图第129-146页
        第一节 文学地图上的"帝京情结"第129-132页
        第二节 从两浙路到淮南东路:选人心绪第132-135页
        第三节 长江水运线上的漂泊之苦第135-140页
        第四节 东南形胜:色彩明快的苏杭游宦词第140-144页
        第五节 焦灼:文学地图上的思想情感第144-146页
    第二章 此心安处是菟裘—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苏轼词解读第146-166页
        第一节 苏轼乡土情结的变化第146-154页
        第二节 苏轼词学观念的演变与地理空间之关系第154-161页
        第三节 苏轼大乡土观念的独特意义第161-166页
    第三章 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清真词》中的文学地图及其词风变化第166-181页
        第一节 行旅词中的青年漫游第166-172页
        第二节 由汴京到溧水:词风的转变与成熟第172-176页
        第三节 "年来减尽风情":重返汴京和长安词第176-179页
        第四节 清真词风转移与地理空间之关系第179-181页
    第四章 从洛阳到嘉禾—地理空间对朱敦儒其人其词的影响第181-204页
        第一节《樵歌》中的洛阳情结第181-187页
        第二节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南奔词第187-197页
        第三节 朱敦儒的隐逸情结与嘉禾第197-201页
        第四节 自在的隐者:对距离的把握第201-204页
    第五章 从齐鲁到信州—地理空间对稼轩词的影响及意义第204-228页
        第一节 稼轩词中的齐鲁地域色彩第204-211页
        第二节 信州山水与稼轩词第211-222页
        第三节 南北文化渗透融合中的稼轩词风第222-228页
    第六章 后村词与梦窗词—南宋后期词坛上的两种文学地理范式第228-238页
        第一节 立体与单一:两种人生图景第228-230页
        第二节 开阔与狭窄:两类文学地理空间第230-233页
        第三节 开放与内敛:两种词学观念第233-236页
        第四节 不同书写范式与相同生成背景第236-238页
结语第238-24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41-2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55-256页
致谢第256-257页

论文共2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韩FTA背景下中韩铁路轮渡的韩方需求分析
下一篇: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