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房地产经济论文

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偏差原因与对策探析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绪论第7-15页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第一章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概念界定第15-23页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内涵第15-16页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第16-19页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内涵第16-17页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第17-18页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第18-19页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第19-23页
  一、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内涵第19-20页
  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第20-21页
   (一) 政策替换第20页
   (二) 政策敷衍第20页
   (三) 政策附加第20-21页
  三、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危害第21-23页
   (一) 政策执行偏差阻碍政策目标的实现第21页
   (二) 政策执行偏差扰乱正常的政策秩序第21页
   (三) 政策执行偏差有损政府形象第21-23页
第二章 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现状第23-30页
 第一节 经济适用房政策运行的基本概况第23-27页
  一、经济适用房的概念第23页
  二、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发展历程第23-27页
   (一) 1991-1998年住房改革的初级阶段第23-24页
   (二) 1998-2005年经济适用房发展时期第24-25页
   (三) 2006-2010年经济适用房政策转型时期第25-27页
 第二节 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偏差的问题第27-30页
  一、经济适用房建设环节的问题第27-28页
  二、经济适用房分配环节的问题第28-29页
  三、经济适用房管理环节的问题第29-30页
第三章 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第30-42页
 第一节 经济适用房政策自身因素第30-32页
  一、导致执行偏差的政策问题因素第30-32页
   (一) 政策影响范围广导致执行难度大第30页
   (二) 复杂的政策问题导致执行难度大第30-31页
   (三) 政策资源稀缺导致执行难度大第31-32页
  二、导致执行偏差的政策质量因素第32页
   (一) 配套政策缺失第32页
   (二) 存在政策漏洞第32页
 第二节 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的环境因素第32-35页
  一、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第33-34页
   (一) 官本位思想第33-34页
   (二) 法律意识淡薄第34页
  二、经济社会环境第34-35页
 第三节 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主体的因素第35-38页
  一、政策执行主体的自利行为第35-36页
   (一) 执行主体的个人利益第35-36页
   (二)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第36页
  二、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缺陷第36-38页
   (一) 执行主体政策认知失误第36-37页
   (二) 执行主体政策认同不足第37页
   (三) 执行主体个人素质欠缺第37-38页
 第四节 经济适用房政策运行机制的因素第38-42页
  一、监督机制不健全第38-39页
  二、信息沟通不顺畅第39-40页
  三、评估机制不完善第40页
  四、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第40-42页
第四章 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偏差的治理对策第42-52页
 第一节 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第42-44页
  一、加强政策制定的合理性第42页
  二、加强政策制定的合法性第42-43页
  三、加强政策制定的协调性第43页
  四、加强政策制定的明晰性第43-44页
 第二节 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第44-45页
  一、健全政府政策执行的法律法规第44页
  二、塑造积极的行政文化第44-45页
   (一) 树立服务行政理念从管理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第45页
   (二) 改进政府形象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第45页
 第三节 优化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第45-47页
  一、加强利益整合减少利益冲突第45-46页
  二、提高政策主体的政策认知度第46-47页
  三、提高政策主体的个人素质及执政能力第47页
   (一) 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治觉悟第47页
   (二) 提高执政能力丰富执政知识第47页
 第四节 完善政府政策执行机制第47-52页
  一、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第47-49页
   (一) 确保监督主体的独立性第48页
   (二) 确保政策执行的透明度第48-49页
  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第49页
  三、完善评估机制第49-50页
  四、完善政策执行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A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C2C模式下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