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田园景观风景美学及景观文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5-18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三、研究总体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进展综述 | 第18-23页 |
一、风景美学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研究概述 | 第19页 |
二、景观文化研究概述 | 第19-21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二)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三、田园景观研究概述 | 第21-23页 |
(一)田园景观释义 | 第21-22页 |
(二)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理论体系研究 | 第23-31页 |
一、风景美学理论体系 | 第23-24页 |
(一)审美思想 | 第23页 |
(二)风景美学范式 | 第23-24页 |
二、景观文化范畴解读 | 第24-25页 |
(一)景观文化结构体系 | 第24页 |
(二)景观文化的特性 | 第24-25页 |
三、田园景观文化之“源”、“汇”体系 | 第25-30页 |
(一)体系框架 | 第25页 |
(二)田园景观文化之“源” | 第25-28页 |
(三)田园景观文化之“汇” | 第28-30页 |
四、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关东田园景观文化解读 | 第31-42页 |
一、关东文化概述 | 第31-32页 |
(一)关东及关东文化渊源 | 第31页 |
(二)关东文化内涵及特色 | 第31-32页 |
二、关东田园景观文化之“源” | 第32-38页 |
(一)物质层 | 第32-37页 |
(二)非物质层 | 第37-38页 |
三、关东田园景观文化之“汇” | 第38-41页 |
(一)传承机理 | 第38-39页 |
(二)传承内容 | 第39页 |
(三)传承路径 | 第39-41页 |
四、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关东田园景观审美呈现 | 第42-55页 |
一、关东田园景观的美学特质 | 第42-43页 |
(一)意象 | 第42页 |
(二)美在意象 | 第42-43页 |
(三)诗的境界 | 第43页 |
二、关东田园景观的审美范畴 | 第43-45页 |
(一)优美 | 第43-44页 |
(二)如画 | 第44-45页 |
三、关东田园景观的美学形态 | 第45-54页 |
(一)自然美 | 第45-48页 |
(二)生态美 | 第48-49页 |
(三)社会美 | 第49-52页 |
(四)科技美 | 第52-53页 |
(五)艺术美 | 第53-54页 |
四、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关东田园景观实践探索 | 第55-99页 |
一、指导思想——重构与意象整合 | 第55-56页 |
(一)重构 | 第55页 |
(二)意象整合 | 第55-56页 |
(三)田园景观意象重构与整合之思路 | 第56页 |
二、实践理念 | 第56-57页 |
(一)实践目标 | 第56页 |
(二)主题定位 | 第56页 |
(三)功能定位 | 第56-57页 |
三、示范园背景分析 | 第57-59页 |
(一)基本概况 | 第57-58页 |
(二)背景述评 | 第58-59页 |
四、景观文化赏析 | 第59-98页 |
(一)宏观尺度之景观意象格局 | 第60-64页 |
(二)中观尺度之景观空间组织 | 第64-82页 |
(三)微观尺度之田园景观节点 | 第82-97页 |
(四)赵光农场田园的美学解读 | 第97-98页 |
五、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田园景观美感度评价 | 第99-109页 |
一、赵光田园景观美感度评价 | 第99-107页 |
(一)评价目标 | 第99页 |
(二)评价方法 | 第99-104页 |
(三)评价结果 | 第104-107页 |
二、赵光田园景观的审美范畴 | 第107页 |
(一)优美 | 第107页 |
(二)如画 | 第107页 |
三、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9-111页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111页 |
三、研究不足 | 第111页 |
四、研究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后记 | 第120-12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