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雅《三角帽》曲式结构探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法雅与他的《三角帽》 | 第10-16页 |
一、法雅生平简介 | 第10-13页 |
(一)早年岁月(1876-1907)[2] | 第10-11页 |
(二)青年时代(1907-1920) | 第11-12页 |
(三)晚年生涯(1920-1946) | 第12-13页 |
二、《三角帽》简介 | 第13-15页 |
注释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三角帽》曲式结构分析 | 第16-39页 |
一、宏观结构 | 第16-28页 |
(一)单三部曲式 | 第16-18页 |
(二)复三部曲式 | 第18-20页 |
(三)奏鸣曲式 | 第20-23页 |
(四)回旋曲式 | 第23-28页 |
二、微观结构 | 第28-33页 |
(一)多乐句乐段 | 第28-31页 |
(二)扩充 | 第31-32页 |
(三)结构重复 | 第32-33页 |
三、其他表现手段 | 第33-38页 |
(一)调式 | 第33-35页 |
(二)和声 | 第35-37页 |
(三)配器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三角帽》曲式结构特征及创作启示 | 第39-57页 |
一、曲式结构特征 | 第39-51页 |
(一)舞曲结构与散板结构并置 | 第39-45页 |
(二)曲式结构的不规整性 | 第45-48页 |
(三)曲式结构与剧情的契合相融 | 第48-51页 |
二、《三角帽》的创作启示 | 第51-56页 |
(一)《三角帽》中的民族性 | 第51-55页 |
(二)关于《三角帽》的两点思考 | 第55-56页 |
注释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60页 |
一、创作技法出色 | 第57页 |
二、音乐与舞蹈水乳交融 | 第57-58页 |
三、对民族性与专业性的成功借鉴与融合 | 第58-59页 |
注释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