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家“友”观念研究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绪论 | 第14-20页 |
第一章 “友”观念的起源及其内涵 | 第20-38页 |
第一节 两手相助为“友”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友”由原始义向社会关系名称的转变 | 第21-26页 |
第三节 “友”与“悌”的伦理涵义 | 第26-30页 |
第四节 “友”在伦理内涵上的变迁 | 第30-38页 |
第二章 志同道合的交友观 | 第38-98页 |
第一节 孔子的友朋观 | 第38-54页 |
第二节 《郭店楚简》与孟子交友观之比较 | 第54-60页 |
第三节 荀子的交友思想 | 第60-69页 |
第四节 《礼记》的友朋观 | 第69-73页 |
第五节 《白虎通》的朋友之道 | 第73-77页 |
第六节 程颢、程颐的交友观 | 第77-87页 |
第七节 李贽论交友 | 第87-98页 |
第三章 “君臣相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98-159页 |
第一节 《郭店楚简》与孟子“友”观念互证 | 第98-113页 |
第二节 荀子的“君臣相友”思想 | 第113-120页 |
第三节 《白虎通》“君臣相友”思想论析 | 第120-133页 |
第四节 程颢、程颐的“君臣相友”思想 | 第133-140页 |
第五节 何心隐的友朋思想 | 第140-153页 |
第六节 黄宗羲的“友”观念 | 第153-159页 |
第四章 儒家友悌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159-166页 |
第一节 友悌的价值定位 | 第159-162页 |
第二节 友悌的时代内涵 | 第162-166页 |
结语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3-17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