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速报中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2章 烈度数据回收模型与方法 | 第16-29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基于XML的统一数据模型 | 第17-20页 |
·数据模型的功能结构 | 第17-18页 |
·数据元模型 | 第18-20页 |
·模型实现 | 第20页 |
·基于无线的数据回收方法 | 第20-28页 |
·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无线数据回收方法基本思想 | 第21-22页 |
·数据回收系统架构 | 第22-24页 |
·数据回收功能模块划分 | 第24-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烈度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 第29-43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相关技术 | 第30-33页 |
·速度峰值及位移峰值的计算公式 | 第30-31页 |
·地震烈度的计算 | 第31-33页 |
·考虑地震动观测方向的烈度计算 | 第33-39页 |
·观测方向对PGA和反应谱的影响 | 第34-37页 |
·观测方向对脉冲型地震动特性影响 | 第37-39页 |
·改进的地震动烈度数据分析方法 | 第39页 |
·考虑场地放大效应的烈度计算 | 第39-42页 |
·区域场地类别划分 | 第40页 |
·汶川地震地震动PGA估计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第43-54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烈度速报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44-45页 |
·烈度速报系统的系统设计 | 第45-48页 |
·系统目标 | 第45页 |
·设计原则 | 第45页 |
·烈度速报系统的特征 | 第45-46页 |
·系统组成 | 第46-47页 |
·系统数据处理过程 | 第47-48页 |
·烈度速报系统的概要设计 | 第48-51页 |
·烈度速报系统的功能分析 | 第48页 |
·烈度数据回收子系统设计 | 第48-49页 |
·烈度图形绘制子系统设计 | 第49-50页 |
·接口设计 | 第50-51页 |
·烈度速报系统的详细设计 | 第51-53页 |
·烈度速报系统的功能设计 | 第51-52页 |
·烈度速报系统的数据流程 | 第52页 |
·烈度速报系统流程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实现 | 第54-65页 |
·引言 | 第54页 |
·相关实现技术 | 第54-55页 |
·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功能模块 | 第55-58页 |
·数据接收功能模块的子功能模块 | 第55-57页 |
·速报功能模块的子功能模块 | 第57-58页 |
·系统实现 | 第58-64页 |
·系统运行环境 | 第58页 |
·数据接收功能实现 | 第58-60页 |
·烈度速报功能实现 | 第60-63页 |
·烈度速报系统管理功能实现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附录1 数据回收程序代码 | 第75-77页 |
附录2 等值线绘制程序代码 | 第77-80页 |
附录3 烈度速报报告生成程序代码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