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一、引言 | 第15-23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5-16页 |
1. 选题缘由 | 第15-16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6页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1页 |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 研究框架 | 第22页 |
(四)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二、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基本理论概述 | 第23-30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1. 中国梦 | 第23-24页 |
2. 目标激励 | 第24页 |
3. 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 | 第24-25页 |
(二) 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理论依据 | 第25-27页 |
1. 马克思主义激励观 | 第25-26页 |
2. 西方激励理论的启示 | 第26页 |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励思想 | 第26-27页 |
(三) 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原则 | 第27-28页 |
1. 坚持中国梦目标激励的整体性原则 | 第27页 |
2. 坚持中国梦目标激励的动态性原则 | 第27页 |
3. 坚持中国梦目标激励的实践性原则 | 第27-28页 |
(四) 调查问卷 | 第28-30页 |
1. 调查目的 | 第28页 |
2. 调查对象 | 第28页 |
3. 调查程序 | 第28页 |
4. 调查方法 | 第28-30页 |
三、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的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现状 | 第30-40页 |
(一) 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发展受到当下局限思想的束缚 | 第30-34页 |
1. 静态孤立教育观念阻碍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健康发展 | 第30-31页 |
2. 传统激励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对中国梦目标激励的僵化认识 | 第31-32页 |
3. 身心与经验局限限制大学生对中国梦目标激励的理解 | 第32-34页 |
(二) 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存在观念和实践上的规律认识盲点 | 第34-37页 |
1. 缺乏自主树立激励目标导致根源探究认识残缺 | 第34页 |
2. 对目标实践过程存在偏差、停滞和负发展缺乏自我审视和校正 | 第34-35页 |
3. 激励与目标支持实现物化载体创造的环节脱节 | 第35-37页 |
(三) 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的真谛领悟受到现有观念局限 | 第37-40页 |
1. 对价值观的动态性缺乏完整认识和现实把握能力 | 第37页 |
2. 对矛盾合力中的正负动力准确驾驭乏力 | 第37-38页 |
3. 对自身目标激励局限缺乏完善手段 | 第38-40页 |
四、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现状原因分析 | 第40-46页 |
(一)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内涵缺乏全面细致与深入准确的把握 | 第40-42页 |
1. 现有学习模式和方法存在发展瓶颈 | 第40-41页 |
2. 对实践发展和观念升华的同步缺乏自主 | 第41页 |
3. 以现有局限理解取代真实观念探究 | 第41-42页 |
(二) 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目标激励尚存在观念和能力欠缺 | 第42-43页 |
1. 现实激励环节随机应对失当 | 第42页 |
2. 目标激励过程动态性认识滞后 | 第42-43页 |
3. 激励目标和方式脱离实际需要 | 第43页 |
(三) 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的规律反映因循刻板窠臼 | 第43-46页 |
1. 目标激励动力与成果的发展关联认识不足 | 第43-44页 |
2. 目标激励动力和成果同步递进发展的保持能力欠缺 | 第44-45页 |
3. 目标激励在现实世界中的定位判断失当 | 第45-46页 |
五、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的运用 | 第46-54页 |
(一) 充分发挥促进大学生成功实现目标的激励功能 | 第46-49页 |
1. 培养认识发现和树立目标及其实现过程和环节的创新发展能力 | 第46-47页 |
2. 寻找开启大学生中国梦激励的观念和实践动力 | 第47-48页 |
3. 把抽象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具体化为自己的人生发展过程 | 第48-49页 |
(二) 促进推动大学生完善世界观认知体系前提下的生产作为 | 第49-51页 |
1. 完善世界观全面定位目标的能力 | 第49-50页 |
2. 培养人生观对发展目标变更为实现载体的积极加速能力 | 第50页 |
3. 提升价值观指向现实物质产品需求判断和产品提供的能力 | 第50-51页 |
(三) 全面培养正确把握内外激励因素的驾驭与处理能力 | 第51-54页 |
1. 以中国梦目标激励深刻认识目标对思想行为调动的积极作用 | 第51-52页 |
2. 把握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的和谐性、准确性和协调性 | 第52页 |
3. 运用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创造性地实现目标 | 第52-54页 |
六、结语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大学生中国梦目标激励现状调查问卷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