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企业吸收能力演进机理构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后发企业的界定 | 第13-14页 |
·知识理论 | 第14-16页 |
·吸收能力理论 | 第16-19页 |
·后发企业吸收能力演进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本研究创新处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后发企业吸收能力演进机理构建的动力机制 | 第21-25页 |
·后发企业吸收能力演进机理构建的外部动力 | 第21-22页 |
·市场差异 | 第21页 |
·技术更新 | 第21页 |
·需求刺激 | 第21-22页 |
·知识网络 | 第22页 |
·后发企业吸收能力演进机理构建的内部动力 | 第22-24页 |
·高层认知 | 第22-23页 |
·资源位势 | 第23页 |
·企业文化 | 第23页 |
·组织因素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后发企业吸收能力演进机理构建的基本框架 | 第25-34页 |
·后发企业吸收能力演进机理分析 | 第25-27页 |
·知识获得-获取能力演进循环 | 第26页 |
·知识整合-消化能力演进循环 | 第26页 |
·知识创新-转化能力演进循环 | 第26-27页 |
·知识储存-利用能力演进循环 | 第27页 |
·后发企业吸收能力演进机理构建的基础 | 第27-28页 |
·战略支撑 | 第27页 |
·知识库存 | 第27-28页 |
·人力资本 | 第28页 |
·科研投入 | 第28页 |
·后发企业吸收能力演进机理构建的基本路径 | 第28-30页 |
·组织学习 | 第28-29页 |
·知识管理 | 第29-30页 |
·后发企业吸收能力演进机理构建的目标 | 第30-31页 |
·吸收能力适应性提高 | 第30页 |
·实现吸收租金的攫取 | 第30-31页 |
·吸收效能的实现 | 第31页 |
·后发企业吸收能力演进机理构建的过程模型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4.后发企业吸收能力演进机理构建的运行机制 | 第34-40页 |
·学习机制 | 第34-35页 |
·营造学习文化氛围 | 第34页 |
·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 | 第34-35页 |
·构建学习型组织 | 第35页 |
·实施产学研合作学习 | 第35页 |
·转化机制 | 第35-38页 |
·转化形式 | 第36-37页 |
·转化保障 | 第37-38页 |
·匹配机制 | 第38-39页 |
·通畅的信息技术系统 | 第38页 |
·建立环境预警系统 | 第38-39页 |
·沟通机制 | 第39页 |
·提高信任度 | 第39页 |
·建立有效沟通方式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案例分析 | 第40-50页 |
·研究设计 | 第40-41页 |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问题提出 | 第40-41页 |
·公司概况 | 第41页 |
·特变电工吸收能力的研究描述 | 第41-43页 |
·知识获取能力 | 第42页 |
·知识消化能力 | 第42-43页 |
·知识转化能力 | 第43页 |
·知识利用能力 | 第43页 |
·特变电工吸收能力演进机理构建的基础 | 第43-45页 |
·特变电工三大战略支撑 | 第43-44页 |
·特变电工的知识库存 | 第44-45页 |
·特变电工的人力资本 | 第45页 |
·特变电工的科研投入 | 第45页 |
·特变电工吸收能力演进机理构建的基本路径 | 第45-46页 |
·特变电工从始至终的组织学习 | 第45页 |
·特变电工的知识管理 | 第45-46页 |
·特变电工吸收能力演进机理构建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46-48页 |
·学习机制 | 第46-47页 |
·匹配机制 | 第47页 |
·沟通机制 | 第47-48页 |
·案例总结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6.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0-52页 |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研究不足 | 第50页 |
·研究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