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思想建设论文--党的宣传工作论文

大众文化影响下党的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导言第12-42页
 一、研究的缘起和背景第12-25页
 二、研究价值第25-27页
 三、研究综述第27-38页
 四、核心概念第38-39页
 五、研究进路第39-42页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传播的理论逻辑第42-73页
 一、意识形态及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第42-58页
  (一)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第42-48页
  (二)传播的基本理论第48-55页
  (三)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的内涵第55-58页
 二、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的特点第58-63页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的特征第58-61页
  (二)资产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的特征第61-63页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传播的理论逻辑第63-73页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经验第64-67页
  (二)当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逻辑第67-73页
第二章 大众文化对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第73-101页
 一、多维文化视野中大众文化的生成第73-82页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和发展第74-77页
  (二)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第77-80页
  (三)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第80-82页
 二、大众文化对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第82-94页
  (一)大众文化对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的积极作用第82-84页
  (二)大众文化对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的消极影响第84-94页
 三、大众文化影响下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的路径选择第94-101页
  (一)传统意识形态单向“灌输”模式的现实不足第94-96页
  (二)双向互动的大众传播模式是党的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的必然选择第96-101页
第三章 提升传播能力:建立双向互动的传播关系第101-127页
 一、实现传播主体优化第101-119页
  (一)转变传播理念,遵循科学原则第102-108页
  (二)践行群众路线,树立良好形象第108-116页
  (三)加强队伍建设,掌握传播方法第116-119页
 二、重视客体心理与需求第119-127页
  (一)关注客体心理特征第120-122页
  (二)重视客体现实需求第122-124页
  (三)建立双向互动的传播关系第124-127页
第四章 建构传播体系:形成兼容并蓄的话语体系第127-153页
 一、传播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第127-134页
  (一)多样化和一元化的统一第127-130页
  (二)连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第130-131页
  (三)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第131-133页
  (四)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第133-134页
 二、传播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第134-143页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134-139页
  (二)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导第139-143页
 三、传播体系建设的基本途径第143-153页
  (一)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体系第143-149页
  (二)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方法第149-153页
第五章 优化传播环境:加强大众传媒的引导和管理第153-178页
 一、加强对大众传媒引导和管理的必要性第153-162页
  (一)媒介意识形态功能与媒介意识形态的转向第153-159页
  (二)优化传播环境的必要性第159-162页
 二、加强新时期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第162-171页
  (一)坚持党性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第163-166页
  (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第166-168页
  (三)发挥大众传媒舆论监督功能第168-170页
  (四)健全大众传媒舆论引导制度第170-171页
 三、加强信息网络的引导和管理第171-178页
  (一)加强网络先进文化阵地建设第172-175页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第175-178页
结语:以“中国梦”的提出为契机,推动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第178-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92页
致谢第192-19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的课题第194-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与路径研究
下一篇: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