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 ·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学生 | 第12页 |
| ·就业 | 第12-13页 |
| ·压力 | 第13-14页 |
| ·就业压力 | 第14页 |
| ·应对及应对方式 | 第14-15页 |
| ·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 ·国外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4-32页 |
|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 ·研究假设 | 第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测量 | 第26-30页 |
| ·测量的变量 | 第26-27页 |
| ·测量的工具 | 第27-30页 |
| ·研究步骤 | 第30-32页 |
| ·编制选用问卷 | 第30页 |
| ·正式施测 | 第30-31页 |
| ·结果分析 | 第31页 |
| ·总结对策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结果分析 | 第32-41页 |
| ·秦皇岛地区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程度的分析 | 第32页 |
| ·秦皇岛地区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基本状况 | 第32-33页 |
| ·学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 | 第32-33页 |
| ·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基本状况 | 第33页 |
| ·学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群体差异比较 | 第33-37页 |
| ·学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 第34页 |
| ·学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 | 第34-35页 |
| ·学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不同专业差异 | 第35页 |
| ·学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城乡生源差异 | 第35-36页 |
| ·学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家庭情况差异 | 第36页 |
| ·学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在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异 | 第36-37页 |
| ·秦皇岛地区高职学生就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37-40页 |
| ·就业压力的来源分析总结 | 第37页 |
| ·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群体差异分析总结 | 第37-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第41-50页 |
| ·强化对学生的正确心理引导 | 第41-44页 |
| ·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适应社会 | 第41-42页 |
| ·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准确定位 | 第42页 |
| ·引导学生勇于竞争,自主择业 | 第42页 |
| ·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正视挫折 | 第42-43页 |
| ·引导学生迎接挑战,积极创业 | 第43页 |
| ·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 第43-44页 |
| ·政府注重加强学生就业创业宏观调控 | 第44-46页 |
| ·加大高职教育投入 | 第44页 |
| ·合理调控外贸政策 | 第44页 |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第44-45页 |
| ·积极创造就业环境 | 第45页 |
| ·组建高职毕业生见习基地 | 第45-46页 |
| ·学校要针对社会就业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 第46-48页 |
| ·灵活务实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 | 第46页 |
| ·加大社会实践力度 | 第46-47页 |
|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 第47页 |
| ·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 | 第47页 |
| ·大力推行毕业生“多证书”制度 | 第47-48页 |
| ·探索建立高职学生培养的新模式 | 第48页 |
| ·单位要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研究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附录 1 | 第54-56页 |
| 附录 2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