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主体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古民居 | 第10页 |
·古村落、古镇、古城 | 第10页 |
·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城 | 第10-11页 |
·文物保护单位 | 第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现场调研法 | 第15-16页 |
·文献综合法 | 第16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7页 |
第二章 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案例分析与借鉴 | 第17-24页 |
·丽江古城研究与保护的启示 | 第17-18页 |
·丽江古城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丽江古城的保护方法 | 第18页 |
·启示 | 第18页 |
·乌镇古镇研究与保护的启示 | 第18-20页 |
·乌镇的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乌镇的保护方法 | 第19页 |
·启示 | 第19-20页 |
·西递古村落研究与保护的启示 | 第20-22页 |
·西递古村落的研究概况 | 第20页 |
·西递古村落的保护方法 | 第20-22页 |
·启示 | 第22页 |
·“菊儿胡同”历史街区的研究与保护启示 | 第22-24页 |
·“菊儿胡同”的研究概况 | 第22页 |
·“菊儿胡同”的保护方法 | 第22-23页 |
·启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寨卜昌古村落人居环境的形成阶段 | 第24-27页 |
·村落的生成与缓慢发展阶段(明代以前) | 第24-25页 |
·村落的鼎盛阶段(明清时期) | 第25-26页 |
·村落的衰落阶段(清末-当代)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寨卜昌古村落人居环境的现状分析 | 第27-62页 |
·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级 | 第27-30页 |
·因素选择的原则 | 第27-28页 |
·因素的确定与分级 | 第28-30页 |
·影响因素调整的结果 | 第30-31页 |
·影响因素的分析说明 | 第31-62页 |
·自然系统 | 第31-37页 |
·社会系统 | 第37-47页 |
·居住系统 | 第47-57页 |
·支撑系统 | 第57-58页 |
·人类系统 | 第58-62页 |
第五章 寨卜昌古村落 e 人居环境建设传承与发展途径研究 | 第62-75页 |
·人居环境建设传承与发展的原则 | 第62-66页 |
·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 第62-63页 |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 第63-64页 |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 第64页 |
·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 | 第64-65页 |
·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 第65-66页 |
·人居环境建设传承与发展途径探讨 | 第66-75页 |
·自然系统的传承与发展 | 第66-68页 |
·人类系统的传承与发展 | 第68-69页 |
·社会系统的传承与发展 | 第69-72页 |
·居住系统的传承与发展 | 第72-74页 |
·支撑系统的传承与发展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英文摘要 | 第81-83页 |
附录一:关于村民对寨卜昌村人居环境影响因素需求情况的调查问卷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