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书院园林艺术研究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书院 | 第9页 |
·书院园林 | 第9-10页 |
·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地域范围 | 第10-11页 |
·历史背景 | 第11页 |
·目的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书院历史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书院教育相关研究 | 第12页 |
·书院建筑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河南传统园林相关研究 | 第13页 |
·古书院园林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学科交叉法 | 第14页 |
·案例考据法 | 第14页 |
·综合分析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河南古书院园林背景研究 | 第16-19页 |
·河南地区文化概述 | 第16页 |
·自然背景 | 第16页 |
·人文背景 | 第16页 |
·河南古书院发展概括 | 第16-17页 |
·河南古书院园林概括 | 第17-19页 |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 第17-18页 |
·河南古书院园林的发展 | 第18-19页 |
3 河南古书院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 第19-46页 |
·河南古书院园林相地分析 | 第19-27页 |
·相地类型 | 第19-24页 |
·相地内因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河南古书院园林立意分析 | 第27-28页 |
·河南古书院园林问名分析 | 第28-30页 |
·河南古书院园林的功能分区 | 第30-33页 |
·讲学功能区 | 第31页 |
·祭祀功能区 | 第31-32页 |
·藏书功能区 | 第32页 |
·游憩功能区 | 第32-33页 |
·河南古书院园林布局分析 | 第33-34页 |
·河南古书院园林造园要素分析 | 第34-41页 |
·建筑 | 第34-35页 |
·匾联 | 第35-36页 |
·园林建筑 | 第36-38页 |
·植物 | 第38-39页 |
·水体 | 第39-40页 |
·景石 | 第40页 |
·园路 | 第40-41页 |
·地形 | 第41页 |
·河南古书院园林理微分析 | 第41-44页 |
·旷奥相生的空间对比 | 第42页 |
·起、承、转、合的空间韵律 | 第42-43页 |
·取景有方,精在体宜 | 第43页 |
·诗文植物烘托意境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4 河南古书院园林文化内涵分析 | 第46-50页 |
·地域文化内涵 | 第46-47页 |
·地方文化功能中心 | 第46-47页 |
·个性特征影响深远 | 第47页 |
·儒家理学文化内涵 | 第47-49页 |
·寓意于物、以小见大的理学园林思维 | 第47-48页 |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的理学园林审美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5 河南古书院园林启示 | 第50-62页 |
·解析与重构 | 第50-59页 |
·书院园林的意象符号的提取 | 第50-52页 |
·书院园林表意符号的组合与构成 | 第52-59页 |
·借鉴 | 第59-60页 |
·人工与自然和谐相生 | 第59页 |
·文化与空间的融糅 | 第59-60页 |
·河南古书院园林空间的传承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英文摘要 | 第65-67页 |
附表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