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消化系肿瘤论文--肠肿瘤论文

肿瘤抑制蛋白APC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缩略词表第8-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8页
   ·引言第13页
   ·APC基因的结构及其氨基酸序列组成第13-15页
     ·基因结构以及同源蛋白第13-14页
     ·氨基酸序列和相互作用蛋白第14-15页
   ·APC基因的突变第15-16页
   ·APC的功能第16-22页
     ·APC与Wnt信号通路第17-18页
     ·APC与细胞粘附和迁移第18-21页
     ·APC和染色体的稳定性第21-22页
     ·APC基因的其它功能第22页
   ·APC与疾病第22-26页
     ·APC与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及结肠癌第22-24页
     ·APC基因与神经系统疾病第24-25页
     ·APC与其它疾病第25页
     ·APC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第25-26页
   ·课题研究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28-38页
   ·实验材料第28-29页
     ·菌株第28页
     ·质粒第28-29页
   ·主要仪器第29页
   ·实验方法第29-38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第29-30页
     ·基因克隆第30页
     ·基因突变第30-31页
     ·蛋白表达和纯化第31-32页
     ·硒代蛋白的制备第32-34页
     ·蛋白质复合物的制备第34页
     ·蛋白结晶筛选及优化第34-35页
     ·X射线晶体衍射数据收集和处理第35-36页
     ·结构解析和修正第36页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检测第36-38页
第三章 APC-ARM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第38-66页
   ·研究背景第38-40页
   ·材料与方法第40-43页
     ·质粒构建第40页
     ·蛋白表达和纯化第40页
     ·Trypsin限制性酶切第40-41页
     ·晶体生长和数据收集第41-42页
     ·硒代蛋白的表达和纯化第42页
     ·结构解析和数据修正第42页
     ·圆二色光谱测定第42-43页
     ·Normal mode分析第43页
     ·ARM结构域表面的Consurf分析第43页
   ·结果和讨论第43-64页
     ·APC-ARM研究片段的选择第43-45页
     ·APC-ARM蛋白的纯化摸索第45-48页
     ·APC-ARM结构域的结晶第48-49页
     ·APC-ARM结构域的结构解析第49-51页
     ·APC-ARM结构域的整体结构第51-55页
     ·APC-ARM结构域表面的电荷分布第55-56页
     ·APC-ARM结构域的底物结合位点分析第56-58页
     ·APC-ARM结构的柔韧性第58-59页
     ·APC-ARM结构域和其它ARM蛋白的比较第59-61页
     ·APC-ARM与重复序列结构域性质的探讨第61-64页
     ·串联重复序列蛋白的性质第64页
   ·总结第64-66页
第四章 APC-ARM结构域与Asef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第66-104页
   ·前言第66-71页
     ·Rho GTPases蛋白家族及其调控蛋白第66-68页
     ·Rho蛋白家族和细胞骨架的调节第68-69页
     ·APC与Asef第69-71页
     ·研究目标第71页
   ·材料与方法第71-78页
     ·质粒构建第71页
     ·蛋白表达和纯化第71-73页
     ·蛋白质结晶,数据收集和结构解析第73-76页
     ·分子筛检测各突变体对结合的影响第76-77页
     ·等温滴定热量检测实验(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TC)第77页
     ·分子筛检测APC/Asef/Cdc42 三元复合物第77页
     ·基于荧光光谱的Asef-GEF活性检测第77-78页
   ·结果与讨论第78-103页
     ·APC/Asef的复合物的片段选择第78-80页
     ·APC (407-751)/ Asef (170-194)复合物的整体结构第80-83页
     ·APC (303-739)/ Asef (170-271)复合物的整体结构第83-84页
     ·APC-ARM与APC-PreARM第84-86页
     ·Asef-ABR-SH3 与APC的结合方式第86-88页
     ·APC的构象变化第88-89页
     ·Asef的构象变化第89-91页
     ·APC和Asef之间的亲和力检测及讨论第91-93页
     ·APC与Asef的突变对结合的影响第93-94页
     ·APC激活Asef的GEF活性检测第94-96页
     ·APC激活Asef机制的探讨第96-100页
     ·Asef活性调节机制的相关探讨第100-102页
     ·基于APC/Asef复合物结构药物设计第102-103页
   ·总结与展望第103-104页
第五章 APC-ARM结构域与Amer1/WTX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第104-130页
   ·前言第104-108页
     ·Amer1 的蛋白结构与功能第104-106页
     ·Amer1/WTX家族蛋白第106-107页
     ·Amer1/WTX与疾病第107页
     ·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第107-108页
   ·材料和方法第108-113页
     ·Amer1-A1,A2,A3 的基因克隆和表达纯化第108页
     ·CA1, CA2, CA3 的定位第108页
     ·APC与Amer1 的GST-pull down实验第108-109页
     ·APC/CA1 和APC/CA2 复合物的制备第109页
     ·APC/CA1 和APC/CA2 复合物的晶体生长和数据收集第109-111页
     ·APC/CA1 和APC/CA2 复合物的结构解析第111-112页
     ·APC和Amer1 的突变体结合检测第112页
     ·等温滴定热量检测实验(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TC)第112-113页
   ·结果和讨论第113-129页
     ·Amer1 与APC的结合序列的定位第113-116页
     ·APC/CA1 与APC/CA2 的复合物整体结构第116-119页
     ·APC和Amer1 突变体对两者结合的影响第119-121页
     ·APC/CA1,APC/CA2 以及APC/Asef结合方式比较第121-123页
     ·第四个APC结合位点的发现第123页
     ·Asef和Amer1 在细胞内与APC的结合方式探讨第123-124页
     ·Amer1/APC复合物的功能探讨第124-127页
     ·Amer蛋白家族的功能第127-128页
     ·APC-ARM结构域识别其它配体蛋白的机制探讨第128-129页
   ·总结与展望第129-130页
第六章 APC与Dlg1 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第130-156页
   ·前言第130-133页
     ·Dlg1 的结构组成第130-131页
     ·PDZ结构域和相互作用蛋白第131-132页
     ·APC和Dlg1 的相互作用第132-133页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33页
   ·材料与方法第133-139页
     ·质粒构建第133-134页
     ·蛋白表达和纯化第134-135页
     ·PDZ1/APC-C11 与PDZ2/APC-C11 复合物的制备第135页
     ·PDZ1/APC-C11 复合物的结晶及结构解析第135-137页
     ·PDZ2/APC-C11 复合物的结晶及结构解析第137-138页
     ·Dlg1(220-550)的限制性酶切第138页
     ·GST pull-down检测第138-139页
     ·等温滴定热量检测实验(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TC)第139页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139-155页
     ·Dlg1 PDZ1-3 结构域的分子内排列方式第139-140页
     ·APC和Dlg1 各PDZ结构域体外结合实验第140-142页
     ·PDZ1 和PDZ2 中的β2/β3 loop与APC的相互作用第142-144页
     ·PDZ1/APC-C11 与PDZ2/APC-C11 的晶体结构第144页
     ·APC与PDZ1 和PDZ2 的相互作用方式第144-147页
     ·PDZ1 和PDZ2 与APC结合后的构象改变第147-148页
     ·PDZ1 和PDZ2 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48-150页
     ·PDZ结构域与配体的特异性识别机制和调节第150-151页
     ·MAGUKs蛋白家族含有多个PDZ结构域的意义第151页
     ·Dlg1 作为一些原癌基因病毒靶标的作用机制第151-152页
     ·APC和其它PDZ蛋白的相互作用第152-153页
     ·APC/Dlg1 和细胞骨架的关系第153-154页
     ·APC/Dlg1 复合的功能发挥机制第154-155页
   ·总结与展望第155-156页
结束语第156-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第179-182页
附件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用多种策略提高长春花萜类吲哚生物碱含量的研究
下一篇:高强钢磁控电阻点焊机理与工艺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