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钢磁控电阻点焊机理与工艺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研究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高强钢电阻点焊质量问题与磁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28页 |
·高强钢电阻点焊质量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电阻点焊过程传质传热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磁控技术在铸造与弧焊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磁控技术在电阻点焊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7-28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外部磁场施加模式分析 | 第31-51页 |
·引言 | 第31页 |
·传统电阻点焊过程磁流体流动模式预测 | 第31-37页 |
·传导电流分布 | 第33-34页 |
·感应磁场与磁场力分布 | 第34-36页 |
·流体流动模式与熔核形态预测 | 第36-37页 |
·外部磁场施加方向与分布特性分析 | 第37-44页 |
·垂直方向磁场 | 第37-39页 |
·水平方向对称分布磁场 | 第39-41页 |
·水平方向不对称分布磁场 | 第41-44页 |
·磁控电阻点焊实验平台建立 | 第44-49页 |
·磁场源装置的选择 | 第44页 |
·磁场源结构设计 | 第44-46页 |
·磁控电阻点焊系统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磁控电阻点焊过程多物理场数值建模 | 第51-79页 |
·引言 | 第51页 |
·控制方程 | 第51-58页 |
·电阻点焊过程基本数学模型 | 第52页 |
·电磁搅拌过程流动传热关系 | 第52-58页 |
·场-场强耦合有限元模型与边界条件设定 | 第58-68页 |
·材料及接触面物理属性 | 第60-63页 |
·2D 结构场有限元模型 | 第63-64页 |
·2D 电热场有限元模型 | 第64-65页 |
·3D 电磁场有限元模型 | 第65-67页 |
·3D 流热场有限元模型 | 第67-68页 |
·多物理场间接耦合分析策略 | 第68-74页 |
·结构-电热场耦合机制 | 第69-70页 |
·电-磁场耦合机制 | 第70-71页 |
·热-流场耦合机制 | 第71-73页 |
·磁-流场耦合机制 | 第73页 |
·计算流程 | 第73-74页 |
·数值模型实验验证 | 第74-78页 |
·焊接区外加磁场强度及实验验证 | 第75-76页 |
·熔核形态及实验验证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磁控电阻点焊过程传质传热机理研究 | 第79-99页 |
·引言 | 第79页 |
·接触面动态变形与电流密度分布 | 第79-83页 |
·电极压力作用下的接触状态变化 | 第79-81页 |
·电场分布规律及接触面电阻生热过程 | 第81-83页 |
·复合磁场分布 | 第83-88页 |
·外加磁场特性 | 第83-85页 |
·焊接区复合磁场及磁场力分布规律 | 第85-88页 |
·磁流体传质传热行为 | 第88-95页 |
·流体流动模式 | 第88-90页 |
·流动传质过程 | 第90-93页 |
·流动传热过程 | 第93-95页 |
·熔核形成过程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磁控电阻点焊焊接质量分析 | 第99-129页 |
·引言 | 第99页 |
·实验材料与工艺参数 | 第99-101页 |
·磁控电阻点焊接头形貌 | 第101-113页 |
·熔核宏观形状 | 第104-107页 |
·焊点微观形貌 | 第107-113页 |
·磁控电阻点焊接头机械性能 | 第113-122页 |
·准静态强度 | 第114-116页 |
·动态疲劳寿命 | 第116-117页 |
·接头失效模式 | 第117-119页 |
·失效断口形貌 | 第119-122页 |
·磁控电阻点焊熔核尺寸评价准则的建立 | 第122-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六章 磁控电阻点焊工艺参数影响规律与典型应用 | 第129-149页 |
·引言 | 第129页 |
·磁控工艺参数对熔核尺寸的影响 | 第129-134页 |
·外加磁场强度 | 第129-131页 |
·外加磁场模式 | 第131-134页 |
·磁控电阻点焊工艺的典型应用 | 第134-139页 |
·改善电阻点焊可焊性工艺窗口 | 第134-135页 |
·提升超高强钢电阻点焊焊接质量 | 第135-139页 |
·基于励磁线圈的磁控电阻点焊系统开发 | 第139-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第149-151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51-152页 |
·本文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