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木本论文

采用多种策略提高长春花萜类吲哚生物碱含量的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4页
缩写词表第14-1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51页
   ·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简介第19-20页
   ·长春花及其萜类吲哚生物碱概述第20-22页
   ·长春花次生代谢产物TIAs合成途径第22-34页
     ·类萜途径第23-27页
     ·吲哚途径第27-28页
     ·长春花体内萜类吲哚生物碱的下游合成途径第28-34页
   ·长春花TIAs代谢工程研究策略和进展第34-42页
     ·植物转基因技术在长春花TIAs代谢工程的应用第35-39页
     ·基因沉默在长春花TIAs代谢工程研究中的应用第39页
     ·长春花TIAs代谢途径中转录因子和关键酶基因启动子的研究第39-42页
   ·长春花TIAs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第42-44页
     ·色谱法在生物碱分析中的应用简介第42页
     ·长春花生物碱含量的HPLC测定第42-44页
   ·长春花四倍体研究及其倍性分析的流式细胞术第44-48页
     ·植物四倍体简介第44-45页
     ·长春花四倍体研究进展第45页
     ·流式细胞仪及其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简介第45-47页
     ·流式细胞仪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第47-48页
   ·长春花植物生长物质的处理研究进展第48-49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9-51页
第二章 长春花PRX1 和STR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第51-114页
   ·引言第51-52页
   ·材料与试剂第52-56页
     ·植物材料及无菌苗的培养第52-53页
     ·菌株和载体第53页
     ·常用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第53-56页
   ·方法第56-92页
     ·长春花TIAs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PRX1 和STR的克隆第56-62页
     ·卡那霉素筛选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第62-72页
     ·根癌农杆菌EHA105 的转化第72-73页
     ·根癌农杆菌EHA105 介导的长春花遗传转化第73-75页
     ·转基因长春花植株的PCR检测第75-77页
     ·转STR和PRX1 植株基因表达量的适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77-83页
     ·转基因长春花植株的Southern 杂交检测第83-90页
     ·转基因长春花中TIAs含量的HPLC检测第90-92页
   ·结果与分析第92-111页
     ·长春花TIAs生物合成途径重要基因STR和PRX1 的克隆鉴定第92-94页
     ·基因CrSTR和CrPRX1 的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4-95页
     ·长春花STR和PRX1 基因的遗传转化及植物再生第95-96页
     ·转基因长春花的PCR测定第96-99页
     ·转基因长春花中STR和PRX1 基因表达量的适时荧光定量PCR第99-102页
     ·转基因长春花的Southern blot检测第102-105页
     ·HPLC法测定转基因长春花中的TIAs含量第105-111页
   ·讨论第111-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三章 长春花四倍体及其萜类吲哚生物碱含量的研究第114-132页
   ·引言第114-115页
   ·材料与方法第115-122页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115-116页
     ·方法第116-122页
   ·结果与分析第122-129页
     ·四倍体的诱导与检测第122-123页
     ·四倍体长春花的表型变化第123-125页
     ·四倍体长春花与二倍体植株基因表达量的比较分析第125-128页
     ·长春花四倍体生物碱含量HPLC检测第128-129页
   ·讨论第129-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四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影响长春花生物碱含量的研究第132-144页
   ·引言第132-133页
   ·方法第133-135页
     ·植物材料和培养方法第133-134页
     ·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处理第134-135页
     ·处理后生物碱含量的HPLC测定第135页
   ·结果分析和讨论第135-143页
     ·生物碱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第135-136页
     ·乙烯利和水杨酸组合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第136-137页
     ·乙烯利和矮壮素组合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第137-138页
     ·水杨酸和矮壮素组合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第138-140页
     ·水杨酸、乙烯利和矮壮素组合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第140-143页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44-148页
   ·研究结论第144-145页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145-146页
   ·后续研究方向第146-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70页
附录 主要仪器设备第170-172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第172-173页
致谢第173-175页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175-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热裂解产物收集系统对生物油特性影响及产物应用研究
下一篇:肿瘤抑制蛋白APC的结构和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