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的总体框架 | 第14页 |
·研究基本内容 | 第14页 |
·研究主要方法 | 第14页 |
·可能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第14-16页 |
·可能的创新性 | 第14-15页 |
·可能的局限性 | 第15-16页 |
2. 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4页 |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的原因和发展阶段 | 第17-18页 |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 第18-19页 |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 第19-21页 |
·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产业关联理论 | 第21-22页 |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22页 |
·产业融合理论 | 第22-23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3-24页 |
3. 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 | 第24-31页 |
·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特点 | 第24-25页 |
·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分析 | 第25-31页 |
·从供需关系的角度分析二者的互动发展机制 | 第25-27页 |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分析二者的互动发展机制 | 第27-28页 |
·从价值链理论的角度分析二者的互动发展机制 | 第28-31页 |
4. 基于四川现状的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 第31-40页 |
·四川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现状 | 第31-37页 |
·四川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态势初步呈现 | 第31-33页 |
·四川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缺乏良性互动 | 第33-37页 |
·四川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瓶颈 | 第37-40页 |
·本土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升”疲软 | 第37-38页 |
·外资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关联”不紧 | 第38页 |
·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支撑”不够 | 第38-39页 |
·产业互动发展的政策“引导”不足 | 第39-40页 |
5. 四川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战略研究 | 第40-48页 |
·四川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战略意义 | 第40-43页 |
·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有利于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 第40-41页 |
·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有利于优化四川产业竞争优势 | 第41-42页 |
·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有利于推动四川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第42-43页 |
·四川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总体思路 | 第43-44页 |
·坚持“双轮驱动”,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齐抓并举 | 第44页 |
·完善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 | 第44页 |
·四川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目标 | 第44-45页 |
·四川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路径选择 | 第45-48页 |
·在巩固产业优势中实现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 第45-46页 |
·在发展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中实现与工业的互动发展 | 第46-48页 |
6. 推进四川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 第48-54页 |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 第48-49页 |
·在实施工业强省的进程中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扩张 | 第49-50页 |
·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进程中构建互动发展的智力支持 | 第50-51页 |
·在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国际枢纽基地中促进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 第51-52页 |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