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综述一 鸭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的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 鸭大肠杆菌病的历史及禽源性大肠杆菌耐药变迁 | 第10-12页 |
2 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 | 第12-14页 |
3 耐药基因检测及基因表达差异 | 第14-16页 |
综述二 AcrAB-TolC 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 外排泵AcrAB-TolC 的结构和功能 | 第16-18页 |
2 AcrAB-TolC 的主动外排系统的组装及作用机制 | 第18-19页 |
3 AcrAB-TolC 的基因调控 | 第19-21页 |
4 大肠埃希菌外排泵抑制剂的探索 | 第21-22页 |
5 应对细菌主动外排的策略 | 第22-24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第一章 鸭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 第25-37页 |
1 引言 | 第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方法 | 第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细菌分离鉴定 | 第26页 |
·耐药性测定 | 第26-29页 |
·ESBL 的检测结果 | 第29页 |
·产与非产ESBLs 临床分离株的比较 | 第29-3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2-37页 |
·分离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 | 第32页 |
·分离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 | 第32-33页 |
·分离菌株对其他类药物耐药率 | 第33页 |
·不同地区分离菌株的多重耐药 | 第33-34页 |
·鸭源分离株与其它动物源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率比较 | 第34页 |
·产与非产ESBLs 菌株多重耐药率比较 | 第34-35页 |
·产ESBLs 大肠杆菌在兽医临床的流行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多重耐药鸭源大肠杆菌主动外排基因检测及其mRNA 表达水平 | 第37-63页 |
1 引言 | 第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4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方法 | 第38-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8页 |
·主动外排阳性株在临床分离菌株的百分率 | 第44-48页 |
·各菌株acrA、acrB、tolC 基因的PCR 检测 | 第48-50页 |
·2 株临床代表性菌株的PCR 产物克隆、测序 | 第50页 |
·荧光定量RT-PCR 方法学的建立 | 第50-54页 |
·荧光定量测定不同耐药程度大肠杆菌acrA,acrB,acrD,acrE,acrF,mdtA基因mRNA表达水平 | 第54-58页 |
4 讨论与分析 | 第58-63页 |
·荧光定量PCR 方法 | 第58页 |
·临床菌株耐药性和主动外排基因mRNA 表达的关系 | 第58-59页 |
·各主动外排基因的外排底物 | 第59页 |
·不同外排抑制剂对外排阳性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不同外排底物对外排阳性率的影响 | 第60页 |
·不同耐药程度对菌株外排阳性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产及非产ESBLs 菌株主动外排阳性率的差异 | 第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主动外排系统有关调控基因的mRNA 表达水平 | 第63-69页 |
1 引言 | 第6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3页 |
·试剂、培养基、仪器 | 第63页 |
·菌株来源 | 第63页 |
·引物设计 | 第63页 |
·标准质粒的制备、扩增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3页 |
·各样品的荧光定量RT-PCR 检测 | 第6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主动外排调控基因marA,soxS,robA 和持家基因gapA 的扩增和标准模板的鉴定 | 第63-65页 |
·荧光定量RT-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5-67页 |
·荧光定量RT-PCR 结果 | 第67-68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8-69页 |
·临床菌株主动外排调控基因表达量的差异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鸭源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机制分析 | 第69-89页 |
1 引言 | 第6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材料 | 第69页 |
·方法 | 第69-7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1-83页 |
·诱导菌株的生长状况 | 第71-72页 |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 第72-77页 |
·临床菌株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77-79页 |
·诱导菌株相关耐药基因检测及主动外排基因的mRNA 表达 | 第79-81页 |
·诱导菌株acrA,acrB 和tolC 基因突变位点 | 第81-83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83-89页 |
·头孢曲松诱导对菌株的影响 | 第83-84页 |
·环丙沙星诱导对菌株的影响 | 第84-85页 |
·阿米卡星诱导对菌株的影响 | 第85-86页 |
·药物诱导产ESBLs 及其基因型分布 | 第86页 |
·药物诱导对氨基糖苷类 16s 甲基化酶的诱导作用 | 第86-87页 |
·药物诱导对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诱导作用 | 第87页 |
·药物诱导对主动外排基因碱基及氨基酸突变的影响 | 第87-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全文结论 | 第89-90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90-91页 |
英文摘要 | 第91-95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出版专著、申请专利 | 第95-96页 |
附录2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