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黄原胶降解酶酶学性质研究及检测与分离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1页
   ·黄原胶简介第9-14页
     ·黄原胶的分子结构第9-10页
     ·黄原胶的制法第10页
     ·黄原胶的理化性质第10-11页
     ·黄原胶的应用第11-13页
       ·在食品中的应用第11-12页
       ·在石油工业上的应用第12页
       ·在日化工业中的应用第12-13页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第13页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第13页
     ·黄原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3-14页
   ·黄原胶降解酶的研究背景第14-15页
   ·微生物发酵产酶提取及纯化方法第15-19页
     ·微生物发酵产酶常用的粗分离方法-沉淀法第15-17页
       ·有机溶剂沉淀法第15-16页
       ·盐析沉淀法第16页
       ·等电点沉淀法第16页
       ·亲和沉淀第16-17页
       ·聚合物絮凝剂沉淀第17页
       ·金属离子和络合物的沉淀第17页
       ·特殊试剂沉淀法第17页
     ·膜分离技术第17-18页
       ·透析第18页
       ·超滤第18页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18-19页
     ·LB37菌株简介第19页
   ·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32页
   ·实验仪器第21页
   ·实验所需试剂及溶液的配制第21-25页
     ·所需试剂第21-23页
     ·溶液的配制第23-25页
       ·培养基的配制第23-24页
       ·缓冲溶液的配制第24页
       ·电泳所需溶液的配制第24-25页
   ·实验方法第25-32页
     ·菌种选育及培养方法第25-26页
       ·菌种选育第25-26页
       ·菌种培养第26页
     ·黄原胶液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第26-27页
     ·黄原胶液化酶发酵条件的优化第27-28页
       ·最适碳氮源及比例第27页
       ·最适发酵时间第27页
       ·最适发酵pH第27-28页
       ·最适发酵温度第28页
       ·最适装液量第28页
     ·黄原胶液化酶酶学性质的研究第28-30页
       ·线性酶促反应时间的确定第28页
       ·温度对酶促反应时间的影响第28页
       ·缓冲液及pH值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第28-29页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第29-30页
       ·酶的温度稳定性第30页
     ·黄原胶液化酶的粗分离纯化第30-32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第32-47页
   ·筛选能降解黄原胶的菌种第32-33页
     ·初筛第32-33页
     ·复筛第33页
   ·黄原胶液化酶的发酵条件第33-40页
     ·最适碳源的确定第34页
     ·最适氮源的确定第34-35页
     ·最适碳源比例的确定第35页
     ·最适氮源比例的确定第35-37页
     ·最适pH的确定第37页
     ·最适温度的确定第37-38页
     ·最适装液量的确定第38页
     ·最适发酵时间的确定第38-40页
   ·黄原胶液化酶粗酶的酶学性质第40-43页
     ·酶促反应线性时间的确定第40-41页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第41页
     ·酶促反应的最适缓冲液及其pH第41-42页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第42-43页
     ·酶的热稳定性第43页
   ·黄原胶液化酶的分离纯化第43-47页
     ·硫酸铵饱和条件的确定第43-45页
     ·超滤确定黄原胶液化酶的分子量范围第45页
     ·电泳检测液化酶分子量第45-47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47-49页
   ·黄原胶降解菌的选育情况第47页
   ·黄原胶降解菌LB37发酵条件优化的分析第47页
   ·黄原胶液化酶的粗分离纯化的分析第47-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进出口动物源食品中多种β-兴奋剂类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羧甲基壳聚糖的降解及其抑菌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