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2页 |
·选题缘起 | 第15-21页 |
·地域背景与研究资料 | 第21-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31页 |
·土样采集与浮选法的使用 | 第25-27页 |
·实验室数据处理 | 第27-30页 |
·比较法 | 第30页 |
·历史文献法 | 第30页 |
·考古调查法 | 第30-31页 |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第2章 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浮选植物种子 | 第32-55页 |
·遗址背景 | 第32-34页 |
·炭化木屑 | 第34-35页 |
·硬果壳核 | 第35页 |
·植物种子 | 第35-47页 |
·农作物种子 | 第36-41页 |
·其他植物种子 | 第41-47页 |
·植物遗存统计分析 | 第47-55页 |
·对粟和黍两种农作物种子的认识 | 第47-51页 |
·炭化植物种子与人类经济生活的关系 | 第51-53页 |
·杂草类种子与农业耕作方式的关系 | 第53-55页 |
第3章 魏家窝铺遗址浮选植物种子 | 第55-69页 |
·遗址背景 | 第55-57页 |
·炭化木屑 | 第57-58页 |
·植物种子 | 第58-63页 |
·农作物种子 | 第59页 |
·其他植物种子 | 第59-63页 |
·植物遗存统计分析 | 第63-69页 |
·炭化木屑的问题 | 第63页 |
·农作物种子综合分析 | 第63-66页 |
·其他植物种子的问题 | 第66-69页 |
第4章 哈民忙哈遗址浮选植物种子 | 第69-82页 |
·遗址背景 | 第69-70页 |
·炭化木屑 | 第70-71页 |
·硬果壳核 | 第71页 |
·植物种子 | 第71-75页 |
·农作物种子 | 第72-73页 |
·其他植物种子 | 第73-75页 |
·植物遗存统计分析 | 第75-82页 |
·炭化木屑的问题 | 第75-76页 |
·农作物种子的讨论 | 第76-79页 |
·其他植物种子分析 | 第79-82页 |
第5章 二道井子遗址浮选植物种子 | 第82-110页 |
·遗址背景 | 第82-83页 |
·炭化木屑 | 第83-85页 |
·植物种子 | 第85-98页 |
·农作物种子 | 第86-89页 |
·禾本科植物种子 | 第89-91页 |
·其他植物种子 | 第91-98页 |
·植物遗存统计分析 | 第98-110页 |
·粟和黍类农作物遗存分析 | 第98-100页 |
·大豆遗存及其起源问题探讨 | 第100-107页 |
·杂草类植物遗存综合分析 | 第107-110页 |
第6章 西辽河上游地区生态系统与生业方式的变化 | 第110-146页 |
·西辽河上游全新世初期至大暖期结束生态系统的变化 | 第110-116页 |
·气候与植被变化 | 第111-115页 |
·河流阶地的发育与地貌的变化 | 第115页 |
·科尔沁沙地的收缩与扩张 | 第115-116页 |
·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的时空分布 | 第116-124页 |
·新石器时期早期 | 第116-117页 |
·新石器时代中期 | 第117-120页 |
·新石器时代晚期 | 第120-121页 |
·早期青铜时代 | 第121-124页 |
·西辽河上游地区典型遗址调查与植物遗存鉴定结果 | 第124-129页 |
·新石器时代早期 | 第124-126页 |
·新石器时代中期 | 第126-127页 |
·新石器时代晚期 | 第127-128页 |
·早期青铜时代 | 第128-129页 |
·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植物遗存与生业方式的关系 | 第129-146页 |
·新石器时代早期 | 第129-132页 |
·新石器时代中期 | 第132-138页 |
·新石器时代晚期 | 第138-140页 |
·早期青铜时代 | 第140-146页 |
第7章 结语 | 第146-148页 |
·主要结论 | 第146-147页 |
·创新点 | 第147页 |
·今后研究的方向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7页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