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考略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问题提出 | 第15-33页 |
一、 理解“和谐” | 第15-25页 |
(一) “和谐”之考释 | 第15-21页 |
(二) 主要的相关概念 | 第21-25页 |
二、 审势与思考 | 第25-33页 |
(一) 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 | 第25-30页 |
(二) 论据:非文字思想载体 | 第30-31页 |
(三) 图略:和谐思想导引图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自然层面的和谐思想 | 第33-69页 |
一、 和养生成——宇宙万物的生成 | 第34-47页 |
(一) 阴阳冲气以为和 | 第34-41页 |
(二) 五行关联相生克 | 第41-47页 |
二、 天运以和——宇宙万物的运行 | 第47-60页 |
(一) 自然之天道自然 | 第48-54页 |
(二) 自然之天行有常 | 第54-60页 |
三、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60-69页 |
(一) 原始的浑然一体 | 第62-63页 |
(二) 人顺天道的统一 | 第63-65页 |
(三) 天人有分的合一 | 第65-69页 |
第三章 社会层面的和谐思想 | 第69-109页 |
一、 祥和国度——社会蓝图的勾勒 | 第69-79页 |
(一) 大同小康 | 第70-73页 |
(二) 小国寡民 | 第73-77页 |
(三) 极乐世界 | 第77-79页 |
二、 政通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 第79-94页 |
(一) 以乐礼教和 | 第80-85页 |
(二) 以仁德导和 | 第85-89页 |
(三) 以法治国和 | 第89-94页 |
三、 协和群邦——群体之间的关系 | 第94-109页 |
(一) 百姓亲睦 | 第94-99页 |
(二) 兼爱相若 | 第99-102页 |
(三) 上下协和 | 第102-105页 |
(四) 以和邦国 | 第105-109页 |
第四章 人生层面的和谐思想 | 第109-141页 |
一、 入世中和——“儒”之和谐人生 | 第109-123页 |
(一) 乐山乐水的和谐个性 | 第110-118页 |
(二) 中正庸和的处世之道 | 第118-123页 |
二、 游世恬顺——“道”之和谐人生 | 第123-134页 |
(一) 逍遥而游的和谐心境 | 第123-129页 |
(二) 顺物自然的处世原则 | 第129-134页 |
三、 寄世超然——“禅”之和谐人生 | 第134-141页 |
(一) 观心看净入真如三昧 | 第135-137页 |
(二) 直了人心则任运为修 | 第137-141页 |
第五章 科技层面的和谐思想 | 第141-197页 |
一、 匠心和运——传统古建的风格 | 第141-154页 |
(一) 选址:依势自然 | 第142-145页 |
(二) 格局:法天象地 | 第145-149页 |
(三) 细节:祈和为尚 | 第149-154页 |
二、 和蕴于术——中国医学的圭臬 | 第154-171页 |
(一) 医理的“和”取向 | 第154-162页 |
(二) 诊治的“和”原则 | 第162-169页 |
(三) 用药的“和”策略 | 第169-171页 |
三、 三才相宜——传统农学的特色 | 第171-197页 |
(一) 无变天之道 | 第172-182页 |
(二) 无绝地之理 | 第182-187页 |
(三) 无乱人之纪 | 第187-197页 |
结语 | 第197-20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2-20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8-209页 |
致谢 | 第209-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