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引言 | 第8-11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 第9-1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创新点 | 第10页 |
| ·存在的不足 | 第10-11页 |
| 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概念综述:文化产业和影视产业 | 第11页 |
|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1-13页 |
| ·价值链视角下的影视贸易 | 第11-12页 |
| ·“钻石模型”视角下的影视贸易 | 第12-13页 |
| ·对中美两国影视贸易及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有关中国影视贸易和中国对美国的影视贸易逆差研究的综述 | 第13-14页 |
| ·有关美国影视贸易研究的综述 | 第14-15页 |
|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5-16页 |
| 3 中国对美国的影视贸易逆差现状分析 | 第16-25页 |
| ·中国对美国电影、电视行业的贸易逆差现状 | 第16-18页 |
| ·中国对美国的影视贸易逆差之总量分析 | 第18-21页 |
| ·中国对美国的影视贸易逆差之产业结构分析 | 第21页 |
| ·中国对美国的影视贸易逆差之影院与银屏数量状况 | 第21-23页 |
| ·中国对美国的影视贸易逆差之不断加剧的心理依赖 | 第23-25页 |
| 4 中国对美国影视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基于价值链和钻石模型理论 | 第25-32页 |
| ·中美影视产业的生产要素不同 | 第25-27页 |
| ·文化资源 | 第25页 |
| ·规模经济发展程度 | 第25-26页 |
| ·人才储备 | 第26-27页 |
| ·中美影视产品对市场需求分析不同 | 第27-28页 |
| ·中国影视产品竞争力不足 | 第27-28页 |
| ·目标市场的认知程度 | 第28页 |
| ·中美影视贸易的市场营销观念与手段不同 | 第28-29页 |
| ·中美后影视产品的开发程度不同 | 第29-30页 |
| ·中美影视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不同 | 第30-32页 |
| 5 中国对美国的影视贸易逆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 | 第32-46页 |
|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的获得 | 第32-34页 |
| ·因变量 | 第32-33页 |
| ·自变量 | 第33-34页 |
| ·模型的建立和参数分析 | 第34-43页 |
| ·单位根检验 | 第35-36页 |
| ·协整检验 | 第36-39页 |
|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9-41页 |
| ·误差修正模型 | 第41-43页 |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 6 缩小并消除中国对美国的影视贸易逆差的政策建议 | 第46-56页 |
| ·更新影视文化管理观念 | 第46页 |
| ·创新影视产品内容 | 第46-47页 |
| ·立足本土 | 第46页 |
| ·技术创新 | 第46-47页 |
| ·丰富影片类型 | 第47页 |
| ·建立现代影视产业制度 | 第47-49页 |
| ·重视经营过程 | 第47页 |
| ·形成多元交易方式 | 第47-48页 |
| ·健全明星制,实行分级制 | 第48页 |
| ·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 第48页 |
| ·重视人才的培养 | 第48-49页 |
| ·完善贸易政策、法律法规 | 第49-50页 |
| ·合理管制 | 第49-50页 |
| ·完善法律法规 | 第50页 |
| ·健全影视产业价值链体系 | 第50-52页 |
| ·重视影视衍生品开发 | 第51-52页 |
| ·跨产业融合 | 第52页 |
| ·推进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 第52-53页 |
| ·完善融资保证机制 | 第52-53页 |
| ·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 | 第53页 |
| ·多元化投融资方式 | 第53页 |
| ·重视国际市场营销,降低“文化折扣” | 第53-56页 |
| ·重视营销策略 | 第53-55页 |
| ·降低“文化折扣”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后记 | 第59-60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