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与社会组织的重构--现代旅游的民俗学研究

目录第1-8页
Table of Contents第8-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绪论第15-28页
 一、人类社会行为中的“居”与“游”第15-17页
  (一) 古代之“游”与现代之“游”第15-17页
  (二) “旅游”的定义第17页
 二、研究文献综述第17-22页
  (一) 旅游经济学与旅游地理学第17-19页
  (二) 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与民俗旅游学第19-22页
 三、针对旅游学研究的反思与提问第22-26页
  (一) 对既有研究的反思第22-25页
  (二) 旅游民俗学第25-26页
 四、论文思路与基本结构第26-28页
第一章 古代旅游发展与“神圣旅程”第28-45页
 第一节 中国古代旅游第28-37页
  一、中国古代旅游发展历程第28-31页
  二、中国古人旅行的分类第31-37页
 第二节 西方古代旅游第37-41页
  一、西方古代旅游的发展史第37-39页
  二、西方古人旅行的类型第39-41页
 第三节 作为“神圣旅程”的古代旅游及其与现代旅游的衔接第41-45页
  一、作为“神圣旅程”的古代旅游第41-43页
  二、“神圣旅程”向现代休闲旅游转向的内在契机第43-45页
第二章 现代旅游发展与“休闲之旅”第45-64页
 第一节 现代旅游的发生与发展第45-52页
  一、产业革命与现代旅游的产生第45-50页
  二、西方现代休闲旅游的发展历程第50-52页
 第二节 休闲旅游的概念与分类第52-56页
  一、“休闲”的概念第52-53页
  二、现代休闲旅游的分类第53-54页
  三、现代休闲旅游的七个特征第54-56页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文化特征:“休闲性”与“社会自组织性”第56-60页
  一、现代旅游的休闲需要从一种“特殊”需要变成了“基本”需要第56-57页
  二、现代旅游休的社会自组织化与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第57-60页
 第四节 中国旅游进入休闲时代第60-64页
  一、中国旅游休闲时代到来的节点第60-62页
  二、旅游休闲时代的中西有别第62-64页
第三章 中国旅游社会自组织的发生与民俗内涵第64-80页
 第一节 旅游作为社会自组织关系的各种定义第64-65页
 第二节 当代中国旅游社会自组织的发生历程第65-70页
  一、旅游从“民间外交”向“副业经济”的转变第65-67页
  二、“唯经济中心”之旅游观念的发生与发展第67-69页
  三、旅游产业化的问题与社会自组织特征的展现第69-70页
 第三节 旅游作为社会自组织关系的核心是民俗关系第70-77页
  一、旅游作为社会自组织关系是“陌生人”与“陌生人”的关系第70-71页
  二、民俗学是切入旅游“陌生”性关系的关键视角第71-73页
  三、民俗学切入旅游产生的两个民俗学命题:“旅游本身即是一种民俗”与“旅俗”第73-77页
 第四节 旅游民俗学的提出第77-80页
第四章 旅游交际交往的民俗化与社会影响第80-99页
 第一节 现代旅游交往的不同主体与六种模式第80-84页
  一、现代旅游活动中的主体要素第80-82页
  二、现代旅游交往的六种模式第82-84页
 第二节 对现代旅游交际交往关系的不正确理解第84-87页
  一、传统人际关系无法解释旅游交往关系第84-85页
  二、现代虚拟人际关系不适合旅游交往关系第85-87页
  三、现代商品化的功利关系将使旅游交往败坏第87页
 第三节 游缘:现代旅游交往关系的民俗化第87-92页
  一、游缘发生的内在逻辑三阶段:游而匿名,因游生缘,因缘饰游第87-91页
  二、游缘建构发展的中介要素第91-92页
  三、游缘作成的民俗事象的复杂含义第92页
 第四节 游缘的社会影响与建构意义第92-99页
  一、游缘的社会影响第92-95页
  二、游缘对社会结构的重塑:旅游休闲交往平台的建构第95-97页
  三、旅游休闲交往平台的衍生影响第97-99页
第五章 从“旅游民俗”到“民俗旅游”:“好客山东”与游缘产业化的成功实践(一)第99-109页
 第一节 “旅游作为民俗”的产业化展开第99-101页
 第二节 从“旅游民俗”到“民俗旅游”:民俗作为旅游对象应重点开发其丰富交往内容第101-103页
 第三节 中国传统年俗的内容、节点与社会意义第103-109页
  一、中国传统年节的发展与北方年节的内容第103-105页
  二、中国传统年俗的主要节点与社会文化意义第105-109页
第六章 从“旅游民俗”到“民俗旅游”:“好客山东”与游缘产业化的成功实践(二)第109-128页
 第一节 “好客山东贺年会”产生的背景、动因与内容第109-116页
  一、年节旅游经济包含巨大潜力第109-110页
  二、“山东旅游细微服务年”是“好客山东贺年会”的前奏第110-112页
  三、“好客山东贺年会”的背景、动因与主要内容第112-116页
 第二节 “好客山东贺年会”成功的关键在于释放了年节民俗的交往潜力第116-121页
  一、“贺年会”的决策创新为游客在年节活动中释放文化自觉提供了可能第116-118页
  二、“贺年会”的需求创新满足了游客通过节日交往而实现认同的深层需要第118-121页
 第三节 “好客山东贺年会”的社会、文化与经济意义第121-128页
  一、“贺年会”的经济意义第121-122页
  二、“贺年会”的社会意义第122-124页
  三、“贺年会”的文化意义第124-128页
结语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6-13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儿童与权利:理论建构与反思
下一篇:科学表征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张力--方法论的反思追问及其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