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大学校园活动及其特征 | 第15-21页 |
·相关概念的厘清与界定 | 第15-17页 |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 | 第15页 |
·继承与传承 | 第15-16页 |
·大学的文化传承与传承大学文化 | 第16页 |
·有效性与大学校园活动文化传承的有效性 | 第16-17页 |
·大学校园活动的特征 | 第17-21页 |
·多样性与主导性共有 | 第17-18页 |
·阶段性与持续性并存 | 第18-19页 |
·娱乐性与育人性统一 | 第19页 |
·自主性与可控性同在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大学校园活动与文化传承功能的关系 | 第21-24页 |
·大学校园活动是承担文化传承功能的动态载体 | 第21-22页 |
·校园活动的过程具有实践性 | 第21页 |
·校园活动的主体具有流动性 | 第21-22页 |
·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是校园活动建设的内隐要求 | 第22-24页 |
·文化传承本身具有自觉渗透性 | 第22页 |
·文化传承本身具有自觉潜隐性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大学校园活动文化传承功能的现状透视及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校园活动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 | 第24-26页 |
·主题选择的简单化 | 第24-25页 |
·活动内容的庸俗化 | 第25页 |
·活动形式的趋同化 | 第25-26页 |
·校园活动与文化传承相分离,忽略了二者的交叉性 | 第26页 |
·校园活动缺乏恒定的影响力度 | 第26-28页 |
·校园活动的宣传力度较小 | 第27页 |
·校园活动的学生参与面较窄 | 第27页 |
·新时期大学生对校园活动的态度影响 | 第27-28页 |
·校园活动缺少系统的管理体系 | 第28-30页 |
·管理队伍建设有待专门化 | 第28页 |
·管理系统有待健全 | 第28-29页 |
·经费投入有待增加 | 第29-30页 |
第五章 校园活动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有效性分析 | 第30-42页 |
·校园活动承担文化传承功能的要素有效性 | 第30-35页 |
·参与主体的有效性 | 第30-32页 |
·管理人员的有效性 | 第32-33页 |
·经费保障的有效性 | 第33-34页 |
·制度保障的有效性 | 第34-35页 |
·校园活动承担文化传承功能的过程有效性 | 第35-37页 |
·准备过程的有效性 | 第35-37页 |
·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 第37页 |
·校园活动承担文化传承功能的结果有效性 | 第37-42页 |
·对管理者的满足性 | 第38-39页 |
·学生主体的满足性 | 第39-40页 |
·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性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