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量法安太堡矿不同复垦模式乔木碳汇量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植被碳汇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植被生物量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 ·恢复生态学 | 第18-19页 |
|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 | 第19-22页 |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8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25页 |
|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 ·气候条件 | 第23-24页 |
| ·水文条件 | 第24页 |
| ·植被状况 | 第24-25页 |
| ·土壤状况 | 第25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6页 |
| ·复垦区域概况 | 第26-28页 |
| 第4章 样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8-40页 |
| ·基础资料收集 | 第28-35页 |
| ·固定监测样地建设 | 第28-32页 |
| ·样地划分 | 第28页 |
| ·样方内植株编号 | 第28-29页 |
| ·树种挂牌 | 第29-30页 |
| ·树种测量方法和数据录入 | 第30-32页 |
| ·固定监测样地概况 | 第32-35页 |
| ·SⅠ样地 | 第32页 |
| ·SⅢ样地 | 第32-33页 |
| ·SⅣ样地 | 第33-34页 |
| ·SⅤ样地 | 第34-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5-40页 |
| ·立木材积量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 ·刺槐材积量 | 第36页 |
| ·油松材积量 | 第36-37页 |
| ·榆树材积量 | 第37页 |
| ·臭椿材积量 | 第37页 |
| ·森林蓄积量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 ·森林生物量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 ·森林碳汇量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 第5章 森林蓄积量 | 第40-48页 |
| ·各样地立木材积量分析 | 第40-45页 |
| ·SⅠ样地立木材积量分析 | 第40-41页 |
| ·SⅢ样地立木材积量分析 | 第41-43页 |
| ·SⅣ样地立木材积量分析 | 第43-44页 |
| ·SⅤ样地立木材积量分析 | 第44-45页 |
| ·森林蓄积量及林分材积密度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 第6章 生物量及碳汇量 | 第48-56页 |
| ·样地生物量 | 第48-50页 |
| ·样地碳汇量 | 第50-51页 |
| ·不同复垦模式刺槐生物量及碳汇量比较 | 第51-56页 |
| ·刺槐生物量 | 第51-53页 |
| ·刺槐碳汇量 | 第53-56页 |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讨论与不足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