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论文

采用神经网络预测和变结构模糊控制的铅酸蓄电池最优充电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7页
致谢第7-10页
目录第10-13页
符号清单第13-15页
插图清单第15-17页
表格清单第17-18页
前言第18-19页
第一章 铅酸蓄电池的电化学基础第19-36页
 1.1 蓄电池及其充电技术发展综述第19-20页
 1.2 铅酸蓄电池的电化学基础第20-31页
  1.2.1 铅酸蓄电池的双极硫酸盐化理论第20-24页
  1.2.2 铅酸蓄电池的电动势第24-26页
  1.2.3 铅酸蓄电池的容量与荷电状态第26-31页
 1.3 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分析第31-34页
  1.3.1 充电过程中电压的变化第31-32页
  1.3.2 放电过程中电压的变化第32-33页
  1.3.3 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浓度和温度的变化第33-34页
 1.4 小结第34-36页
第二章 铅酸蓄电池充电方法的实验研究第36-47页
 2.1 现有充电方法的综述与分析第36-39页
  2.1.1 恒流充电第36页
  2.1.2 恒压充电第36-37页
  2.1.3 恒压限流充电第37页
  2.1.4 变电流间歇充电第37页
  2.1.5 变压间歇充电第37-38页
  2.1.6 快速充电第38页
  2.1.7 均衡充电第38页
  2.1.8 智能充电第38-39页
 2.2 实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第39-40页
 2.3 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实验第40-45页
  2.3.1 两阶段恒流充电实验第40-41页
  2.3.2 三阶段恒流充电实验第41页
  2.3.3 变电流充电实验第41-43页
  2.3.4 变电流间歇充电实验第43-44页
  2.3.5 变电流间歇并去极化放电的充电方案第44-45页
 2.4 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高效、快速、无损充电方法探讨第47-58页
 3.1 铅酸蓄电池可接受充电电流分析第47-49页
 3.2 铅酸蓄电池在充电时的端电压组成及其充电过程分析第49-52页
 3.3 快速、高效、无损充电的控制策略及实现第52-56页
 3.4 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高效、快速、无损充电的模糊控制第58-70页
 4.1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第58-59页
 4.2 充电装置的系统结构第59页
 4.3 模糊控制器1的设计第59-62页
 4.4 模糊控制器2的设计第62-64页
 4.5 模糊神经元预测器设计第64-69页
  4.5.1 隶属函数的网络模型第64-65页
  4.5.2 模糊神经元网络模型第65-66页
  4.5.3 模糊神经元网络的学习算法第66-69页
 4.6 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充电装置硬件电路设计第70-83页
 5.1 方案比较第70-73页
  5.1.1 三相反并联晶闸管可逆桥式AC—DC变换器第70页
  5.1.2 Buck/Boost双向功率传输电路第70-71页
  5.1.3 双向功率Cuk变换器第71-72页
  5.1.4 基于半桥式隔离的Buck变换第72-73页
  5.1.5 具有脉冲变压器隔离的Buck/Boost双向功率传输电路第73页
 5.2 主电路分析第73-79页
  5.2.1 IPM—PM200DSA120模块简介第73-76页
  5.2.2 主电路工作在充电状态分析及参数计算第76-78页
  5.2.3 主电路工作在放电状态分析及参数计算第78-79页
 5.3 控制电路第79-82页
  5.3.1 TMS320F240简介第79-80页
  5.3.2 键盘显示电路第80-81页
  5.3.3 外扩RAM第81页
  5.3.4 检测电路第81页
  5.3.5 保护电路第81-82页
  5.3.6 电源电路第82页
 5.4 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高效、快速、无损充电的软件设计第83-94页
 6.1 主程序设计第83-84页
 6.2 实时时钟中断服务程序—模糊控制器1的软件设计第84-88页
  6.2.1 模糊控制器1输入、输出变量隶属函数的存储第84-85页
  6.2.2 模糊控制器1输入、输出变量隶属度的计算第85-86页
  6.2.3 输入量实时值的模糊化第86页
  6.2.4 模糊推理算法第86-88页
  6.2.5 去模糊化算法第88页
 6.3 去极化子程序设计第88-90页
  6.3.1 模糊控制器2的软件设计第88-89页
  6.3.2 通用定时器2中断服务程序第89-90页
 6.4 模糊神经元预测器子程序设计第90-92页
  6.4.1 离线训练第90-91页
  6.4.2 在线控制的程序设计第91-92页
 6.5 外中断服务程序第92-93页
 6.6 小结第93-94页
第七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展望第94-98页
 7.1 实验结果分析第94-96页
 7.2 展望—蓄电池组串联均衡充电探讨第96-97页
  7.2.1 耗能均流充电第96页
  7.2.2 非耗能均流充电第96-97页
 7.3 小结第97-98页
第八章 总结第98-99页
 8.1 本人所做的工作第98页
 8.2 有待改进或不足之处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2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2-103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Web信息集成系统及查询优化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物理模型的声音合成技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