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2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 | 第11-12页 |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1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12-13页 |
·微生物在水-沉积物界面磷循环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磷与水体富营养化 | 第13页 |
·沉积物磷 | 第13-14页 |
·微生物与磷循环 | 第14页 |
·湖泊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 第14-20页 |
·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 第14-15页 |
·湖泊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太湖水-沉积物界面磷、pH及碱性磷酸酶的时空特征及相关性 | 第22-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样品来源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25页 |
·数据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第25页 |
·结果 | 第25-28页 |
·磷含量的时空分布 | 第25-26页 |
·水浊度 | 第26页 |
·pH | 第26-27页 |
·ALP活性 | 第27页 |
·各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30页 |
·界面沉积物磷及其释放 | 第28-29页 |
·pH、碱性磷酸酶、水浊度与磷循环的相关性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太湖水体表层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研究 | 第31-56页 |
·材料 | 第31-32页 |
·样品 | 第31-32页 |
·主要药品 | 第32页 |
·仪器设备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9页 |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32-33页 |
·PCR-DGGE技术分析表层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 | 第33-35页 |
·克隆文库技术分析表层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 | 第35-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5页 |
·PCR-DGGE结果及分析 | 第39-45页 |
·克隆文库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界面沉积物中细菌资源分离 | 第56-7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6-64页 |
·样品 | 第56页 |
·培养基 | 第56页 |
·分离、培养方法 | 第56-57页 |
·16S rNA基因的PCR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57页 |
·革兰氏染色及运动性观察 | 第57-58页 |
·生理生化性状分析 | 第58-61页 |
·G+C mol%含量测定 | 第61-62页 |
·菌体脂肪酸测定 | 第62页 |
·甲基萘醌 | 第62-63页 |
·磷酸类脂测定 | 第63-64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64-70页 |
·细菌分离结果 | 第64页 |
·菌落、菌体形态和革兰氏染色结果 | 第64-65页 |
·16S rDNA系统发育鉴定结果 | 第65-66页 |
·生理生化结果 | 第66-67页 |
·菌株分类地位 | 第67-69页 |
·菌种描述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