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叶(构树、牛蒡)中多糖及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构树叶简介 | 第12-13页 |
·构树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构树叶的营养成分 | 第12-13页 |
·构树的目前开发现状 | 第13页 |
·牛蒡叶简介 | 第13-15页 |
·牛蒡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牛蒡及牛蒡叶的营养成分 | 第14页 |
·牛蒡叶的药用价值 | 第14-15页 |
·多糖的提取 | 第15-20页 |
·多糖的功能性质 | 第15页 |
·多糖的药理作用 | 第15-18页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15-16页 |
·抗病毒作用 | 第16页 |
·降血糖作用 | 第16页 |
·抗肿瘤活性 | 第16-17页 |
·抗衰老活性 | 第17页 |
·降血脂活性 | 第17页 |
·其他活性 | 第17-18页 |
·构树多糖的研究意义 | 第18页 |
·牛蒡多糖的研究意义 | 第18页 |
·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 | 第18-19页 |
·水煎煮法 | 第18-19页 |
·酶法提取 | 第19页 |
·超声法提取 | 第19页 |
·超临界萃取法 | 第19页 |
·植物多糖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蛋白质的提取 | 第20-25页 |
·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 第20页 |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 第20-22页 |
·蛋白质的两性解离 | 第20页 |
·蛋白质的高分子性质 | 第20-21页 |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 第21页 |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 第21页 |
·蛋白质的紫外吸收作用 | 第21-22页 |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 第22页 |
·蛋白质的提取方法 | 第22-23页 |
·水溶液提取法 | 第22-23页 |
·有机溶剂提取法 | 第23页 |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 第23-25页 |
·根据蛋白质溶解度不同的分离方法 | 第23-24页 |
·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差别的分离方法 | 第24页 |
·根据蛋白质带电性质进行分离 | 第24页 |
·根据配体特异性的分离方法—亲和层析法 | 第24-25页 |
·植物叶蛋白发展现状和意义 | 第25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5页 |
·主要实验药品、试剂及原料 | 第26-28页 |
·主要药品、试剂及原料 | 第26-27页 |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27页 |
·主要玻璃仪器及其他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实验工艺流程 | 第28-29页 |
·原料的预处理 | 第29页 |
·实验具体操作 | 第29-30页 |
·分析方法 | 第30-35页 |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 第30页 |
·原理 | 第30页 |
·测定方法 | 第30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0-35页 |
·原理 | 第30-32页 |
·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32-33页 |
·测定步骤 | 第33页 |
·计算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8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页 |
·构树叶中多糖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 | 第35-41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35-39页 |
·碱液浓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浸提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浸提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7页 |
·液料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pH 值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39-41页 |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设计 | 第39-40页 |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红外表征 | 第41页 |
·牛蒡叶中多糖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 | 第41-48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41-45页 |
·碱液浓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42页 |
·浸提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浸提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液料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44页 |
·pH 值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45-47页 |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设计 | 第45页 |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红外表征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