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高校德育人文关怀概述 | 第16-32页 |
一、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0页 |
(一) 高校德育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二) 人文关怀的内涵 | 第18-19页 |
(三) 高校德育人文关怀内涵的表述 | 第19-20页 |
二、高校德育人文关怀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0-28页 |
(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 第20-21页 |
(二) 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 第21-23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 | 第23-28页 |
三、加强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意义 | 第28-32页 |
(一) 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 第28-29页 |
(二) 有利于构建和谐新校园 | 第29-30页 |
(三)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 第30-32页 |
第二章 高校德育人文关怀取得的成绩及主要问题 | 第32-39页 |
一、高校德育人文关怀取得的成绩 | 第32-34页 |
(一) 创设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了德育教学模式多元化 | 第32页 |
(二)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以学分制为基础的评估机制 | 第32-33页 |
(三) 人文实践活动丰富了校园人文环境 | 第33-34页 |
二、高校德育人文关怀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9页 |
(一) 德育目标过于重视社会而忽视个人 | 第34-35页 |
(二) 德育内容过于侧重认同性而缺乏必要的创新活力 | 第35-36页 |
(三) 德育方法略显单一缺乏必要的层次性和协调性 | 第36-39页 |
第三章 高校德育人文关怀实现路径探析 | 第39-61页 |
一、提升更具有人文关怀的高校德育目标理念 | 第39-42页 |
(一) 关怀人的目标理念 | 第39-41页 |
(二) 人的价值目标理念 | 第41-42页 |
二、构建更充满人文关怀理念的德育内容 | 第42-46页 |
(一) 关心大学生的健康,引导大学生学会善待自己 | 第44页 |
(二) 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友情 | 第44-45页 |
(三) 提高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会孝敬父母 | 第45-46页 |
(四) 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关爱人类未来 | 第46页 |
三、完善更充满人文关怀意蕴的德育方法 | 第46-50页 |
(一) 教师引导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47-48页 |
(二) 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 第48-49页 |
(三) 传道解惑和情感关怀相结合 | 第49-50页 |
(四) 情境体验式教学与自主感体验学习相结合 | 第50页 |
四、探索更具有人文关怀意蕴的高校德育评估机制 | 第50-55页 |
(一) 确立具有人文关怀意蕴的德育评估理念 | 第51-52页 |
(二) 构建具有人文关怀气息的高校德育评估机制 | 第52-55页 |
五、构建更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 | 第55-61页 |
(一) 建立关系融洽的人际关系 | 第55-56页 |
(二) 打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56-59页 |
(三) 完善具有人性化的校园管理制度 | 第59-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