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21页 |
| ·天然产物 | 第10-11页 |
| ·胡颓子属植物形态特征 | 第11页 |
| ·沙枣的植物形态特征 | 第11页 |
| ·胡颓子属植物研究历史进展 | 第11页 |
| ·胡颓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第11-15页 |
| ·挥发油类化合物 | 第11-12页 |
| ·脂肪酸 | 第12页 |
| ·生物碱 | 第12页 |
| ·黄酮类成分 | 第12-13页 |
| ·萜类化合物 | 第13-14页 |
|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 第14页 |
| ·甾醇类化合物 | 第14-15页 |
| ·其他成分 | 第15页 |
| ·胡颓子属植物的生物活性 | 第15-16页 |
| ·降血糖、降血脂、抗脂质氧化作用 | 第15-16页 |
| ·平喘作用 | 第16页 |
| ·免疫及抗癌作用 | 第16页 |
| ·对结肠炎的作用 | 第16页 |
| ·沙枣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抗肿瘤作用 | 第16页 |
| ·抑菌性 | 第16-17页 |
| ·抗氧化性 | 第17页 |
| ·抗腹泻功效 | 第17页 |
| ·消炎镇痛作用 | 第17-18页 |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18页 |
| ·其他作用 | 第18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8-21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1-34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1-22页 |
| ·实验药品 | 第21-22页 |
|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 ·供试菌种 | 第22页 |
| ·植物来源 | 第22页 |
| · | 第22-25页 |
| ·减压抽提 | 第22-23页 |
| ·分离 | 第23-24页 |
| ·柱色谱 | 第24页 |
| ·薄层色谱 | 第24-25页 |
| ·仪器分析 | 第25-26页 |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25页 |
| ·质谱分析 | 第25页 |
| ·GC-MS测定其挥发性组成成分 | 第25-26页 |
| ·沙枣各部分有效部位含量的测定 | 第26-29页 |
|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 ·总单宁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 ·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 | 第29页 |
| ·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29-34页 |
| ·清除DPPH能力的测定 | 第29-31页 |
|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31-32页 |
| ·抑菌性的研究 | 第32-34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4-66页 |
| ·沙枣树皮、木质部、果实部分抽提物的得率 | 第34页 |
| ·沙枣树皮、木质部、果实部分挥发性成分的鉴定 | 第34-39页 |
| ·沙枣树皮挥发性成分的鉴定 | 第35-37页 |
| ·沙枣木质部挥发性成分的鉴定 | 第37-38页 |
| ·沙枣果实挥发性成分的鉴定 | 第38-39页 |
| ·沙枣各部分总黄酮、总单宁、总酚含量 | 第39-40页 |
| ·各单体化合物性质和图谱分析 | 第40-56页 |
| ·各单体化合物物理性质和光谱数据 | 第56-58页 |
| ·化合物1[(+)-儿茶素((+)-catechin)] | 第56页 |
| ·化合物2[(-)-表儿茶素((-)-epicatechin)] | 第56页 |
| ·化合物3[(+)-桔儿茶素((+)-gallocatechin)] | 第56-57页 |
| ·化合物4[(-)-表桔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 第57页 |
| ·化合物5[咖啡酸(caffeic acid)] | 第57页 |
| ·化合物6[木犀草素(luteolin)] | 第57-58页 |
| ·化合物7[山奈酚(kaempferol)] | 第58页 |
| ·化合物8[槲皮素(quercetin)] | 第58页 |
| ·沙枣各部分对DPPH·的清除作用 | 第58-61页 |
| ·沙枣各部分对·OH的清除作用 | 第61-62页 |
| ·沙枣各部分抑菌效果 | 第62-66页 |
| 4 结论 | 第66-67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66页 |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66-67页 |
| 5 展望 | 第67-68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 8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