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Vel-FG人工融合基因的构建和转化拟南芥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2页
 1 小麦抗赤霉病的研究进展第10-16页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危害第10页
   ·小麦赤霉病的致病研究进展第10-13页
   ·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制研究第13-16页
 2 番茄上抗黄萎病基因Ve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番茄黄萎病的发生与危害第16-17页
   ·番茄黄萎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形态特征第17页
   ·番茄黄萎病病原菌致病力及抗病机制第17-18页
   ·番茄黄萎病抗性遗传研究第18-19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2页
第二章 Vel-FG人工融合基因的构建及Western杂交第22-3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2-27页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22页
   ·实验方法第22-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30页
   ·Vel基因的蛋白结构域分析第27页
   ·Vel在小麦基因组中的同源基因序列分析第27-28页
   ·Vel基因的两个片段扩增第28页
   ·基因FGSG_08285的片段扩增第28-29页
   ·人工融合基因Vel-FG全长的扩增第29页
   ·Vel-FG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及Western杂交第29-30页
 3 讨论第30-34页
第三章 Vel-FG的拟南芥转化与功能分析第34-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41页
   ·实验材料第34-35页
   ·方法第35-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植物表达载体pCXSN-Vel-FG的构建第41-42页
   ·含有表达载体的农杆菌PCR检测第42页
   ·拟南芥转Vel-FG基因阳性苗的获得第42-43页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鉴定第43-44页
   ·转基因拟南芥的抗病性分析第44页
   ·转基因植株中Vel-FG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第44-45页
   ·转基因拟南芥和对照在病原菌诱导下的病原菌表达量变化第45页
 3 讨论第45-48页
全文结论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附录第56-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个水稻隐性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
下一篇:水稻光氧化基因LPOl(t)的初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