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光氧化基因LPOl(t)的初步定位
缩写词及其英汉对照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7页 |
·光氧化的产生及其对植物的伤害 | 第11-14页 |
·~3Chl和~O_2的产生及其对植物的伤害 | 第11-12页 |
·氧自由基的产生及其对植物的伤害 | 第12-14页 |
·光氧化的削减机制 | 第14-18页 |
·植物形态结构上的光保护机制 | 第14-15页 |
·植物生理生化方面的光保护机制 | 第15-18页 |
·光氧化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8-21页 |
·光氧化对叶片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18-19页 |
·光氧化对叶片PSⅡ结构和电子传递的影响 | 第19-20页 |
·光氧化对叶片光合酶的影响 | 第20页 |
·光氧化与叶片早衰的关系 | 第20-21页 |
·水稻抗光氧化机理 | 第21页 |
·水稻光氧化遗传研究 | 第21-23页 |
·高等植物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 | 第23-25页 |
·光合色素代谢相关基因的突变 | 第23-24页 |
·叶绿体蛋白转运受阻 | 第24页 |
·血红素反馈调节紊乱 | 第24-25页 |
·光敏色素调控受阻 | 第25页 |
·其它相关基因的突变 | 第25页 |
·DNA分子标记及其在水稻中的应用 | 第25-31页 |
·SSR标记及其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SSR标记的原理 | 第26-27页 |
·SSR标记的特点 | 第27-28页 |
·SSR标记的高效性 | 第28页 |
·SSR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8-31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水稻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 第28-29页 |
·水稻DNA指纹图谱与品种鉴定 | 第29-30页 |
·种质资源的保存、评价和利用 | 第30页 |
·主基因和QTL分析 | 第30页 |
·系谱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30-31页 |
·植物质量性状的分子标记 | 第31-34页 |
·近等基因系分析法 | 第31-32页 |
·分离体分组混合分析法 | 第32-34页 |
·基于性状表现型的BSA法 | 第32-33页 |
·基于标记基因型的BSA法 | 第33-3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43页 |
·试验材料的配置与种植 | 第37页 |
·定位群体的构建和叶片总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1.25%的SDS提取液 | 第37-38页 |
·KAc溶液 | 第38页 |
·TE缓冲液 | 第38页 |
·微卫星分析 | 第38-41页 |
·20ul PCR反应体系 | 第38-39页 |
·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 第39-41页 |
·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41页 |
·统计方法 | 第41-42页 |
·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42页 |
·化学试剂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光氧化变异株系812HS的农艺性状 | 第43-45页 |
·光合生理指标 | 第45-46页 |
·变异株系812HS的光氧化性状遗传分析 | 第46-47页 |
·光氧化基因LPO1(t)的初步定位 | 第47-5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1-55页 |
·LPO1(t)是一个新的光氧化显性基因 | 第51-53页 |
·812HS是研究水稻光氧化性状的好材料 | 第53页 |
·LPO1(t)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投稿)的论文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