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图目录 | 第10-11页 |
| 表目录 | 第11-12页 |
| 1 引言 | 第12-2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概况 | 第14-20页 |
| ·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 ·研究评价 | 第19-20页 |
|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义务教育 | 第20页 |
| ·农村教育 | 第20页 |
| ·农村义务教育 | 第20-21页 |
| ·理论依据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 ·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 第23-25页 |
| 2 鲁山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 第25-36页 |
| ·鲁山县基本情况介绍 | 第25-26页 |
| ·人口、社会与自然条件情况 | 第25页 |
| ·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 ·鲁山县农村义务教育情况 | 第26-29页 |
| ·鲁山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 第26-28页 |
| ·鲁山县农村中小学师资情况 | 第28-29页 |
| ·鲁山县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情况 | 第29页 |
| ·鲁山县落实国家对义务教育学生补助情况 | 第29-32页 |
| ·“两免一补”的落实情况 | 第30页 |
| ·“营养餐计划”的落实情况 | 第30-32页 |
| ·鲁山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 | 第32-36页 |
| ·县政府加大了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力度 | 第33-34页 |
|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 | 第34页 |
| ·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有所提升,结构有所优化 | 第34-36页 |
| 3 鲁山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6-50页 |
| ·学校存在的问题 | 第36-40页 |
| ·学校配套设施不完善 | 第36-39页 |
| ·乡镇中心寄宿制学校管理难度大 | 第39-40页 |
| ·山区村小教学点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 第40页 |
| ·教师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 ·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在职培训 | 第40-41页 |
| ·乡镇寄宿制学校一师多职 | 第41-42页 |
| ·村小教学点师资薄弱 | 第42页 |
| ·教师待遇低,单向流动率高 | 第42-43页 |
| ·学生存在的问题 | 第43-47页 |
| ·中小学生源缩减 | 第43-44页 |
| ·留守儿童数量多、心灵贫困 | 第44-47页 |
| ·初中生存在“隐性辍学”现象 | 第47页 |
| ·社会氛围存在的问题 | 第47-50页 |
| ·农村社会风气对教育值期待不高 | 第47-48页 |
| ·农村现有生产生活方式不利于留守学生的成长发展 | 第48-50页 |
| 4 制约鲁山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 | 第50-56页 |
| ·学校因素 | 第50页 |
| ·师资因素 | 第50-51页 |
| ·学生因素 | 第51页 |
| ·政策因素 | 第51-53页 |
| ·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造成公用事业经费短缺 | 第51-52页 |
| ·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造成地方经费投入短缺 | 第52-53页 |
| ·社会氛围因素 | 第53-56页 |
| ·农民就业模式转变,导致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降低 | 第53-54页 |
| ·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弱化,导致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减少 | 第54-56页 |
| 5 促进鲁山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思考 | 第56-67页 |
| ·国家的政策与财政支持 | 第56-62页 |
| ·依法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工程” | 第57-58页 |
|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优质师资 | 第58-59页 |
| ·建立经费预算制度,强化省级财政统筹 | 第59-60页 |
| ·建设美丽乡村文化,发展有“根”的教育 | 第60-61页 |
| ·强化农村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 | 第61-62页 |
| ·鲁山县因地制宜的教育实践和探索 | 第62-67页 |
| ·特色经济与中等职业教育结合,教育与经济互利共臝 | 第62-63页 |
| ·打破围墙,把村小建成乡村的文化中心、学习中心 | 第63-64页 |
| ·县域内农村中小学布局再审视,适当恢复山区乡村小学 | 第64-65页 |
| ·多方合力,给予留守儿童心灵关怀 | 第65-67页 |
| 结语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附录 | 第72-79页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