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1页 |
·植物的次生代谢 | 第15-16页 |
·类黄酮的研究 | 第16-18页 |
·类黄酮的结构与分布 | 第16-17页 |
·类黄酮的功能 | 第17-18页 |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 第18-20页 |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 | 第18-19页 |
·大豆异黄酮的功能 | 第19-20页 |
·大豆类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0-24页 |
·苯基丙酸类(Phenylpropanoid)代谢途径简介 | 第20-21页 |
·黄酮合成酶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异黄酮合成酶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黄烷酮 3-羟化酶的研究 | 第23页 |
·其他关键酶的研究 | 第23-24页 |
·代谢工程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24-27页 |
·代谢工程简介 | 第24-25页 |
·加速限速反应 | 第25-26页 |
·转录调控因子策略 | 第26页 |
·改变代谢途径流向 | 第26-27页 |
·RNAi 的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RNAi 的发现 | 第27-28页 |
·RNAi 的原理 | 第28页 |
·RNAi 在植物代谢工程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RNAi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0-32页 |
·大豆遗传转化方法 | 第32-34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32-33页 |
·基因枪法 | 第33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33-34页 |
·毛状根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 第34-38页 |
·Ri 质粒 | 第35页 |
·发根农杆菌转化机制 | 第35-36页 |
·发根农杆菌的植物转化方法 | 第36-37页 |
·毛状根的应用 | 第37-38页 |
·大豆病害的研究进展 | 第38-41页 |
·大豆主要病害简介 | 第38-39页 |
·次生代谢物质的抗病机制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41-43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41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大豆黄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 第43-93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43-47页 |
·植物材料 | 第43页 |
·质粒和菌种 | 第43页 |
·实验试剂 | 第43-44页 |
·培养基和溶液配方 | 第44-46页 |
·PCR 扩增所用引物列表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72页 |
·植物总 RNA 的提取(TRIzol 法)及检测 | 第47-50页 |
·第一链 cDNA 的合成 | 第50-51页 |
·GmFNS Ⅱ cDNA 全长片段的克隆 | 第51-52页 |
·目的片段的电泳回收 | 第52-53页 |
·载体与目的 DNA 片断的连接 | 第53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53-55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55-58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8-59页 |
·GmFNSⅡ 蛋白的原核表达分析 | 第59-61页 |
·体外酵母表达分析酶的活性 | 第61-66页 |
·亚细胞定位 | 第66-68页 |
·Real Time RT-PCR 反应 | 第68-7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2-91页 |
·两个候选 GmFNS Ⅱ 基因 cDNA 的克隆 | 第72-73页 |
·两个候选 GmFNS Ⅱ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3-83页 |
·两个候选 GmFNS Ⅱ 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 第83-85页 |
·酵母表达验证候选基因具有黄酮合成酶活性 | 第85-87页 |
·GmFNSⅡ-1 与 GmFNSⅡ-2 的亚细胞定位 | 第87-89页 |
·GmFNSⅡ-1 与 GmFNSⅡ-2 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89-91页 |
·讨论 | 第91-93页 |
·GmFNSⅡ 的克隆 | 第91页 |
·GmFNSⅡ 的功能 | 第91-93页 |
第四章 RNA 干扰型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3-11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93-95页 |
·植物材料 | 第93页 |
·质粒和菌种 | 第93页 |
·实验试剂 | 第93页 |
·培养基和溶液配方 | 第93-94页 |
·PCR 扩增所用引物列表 | 第94-95页 |
·实验方法 | 第95-103页 |
·植物总 RNA 的提取(TRIzol 法)及检测 | 第95页 |
·第一链 cDNA 的合成 | 第95页 |
·目的基因 cDNA 全长的克隆 | 第95-96页 |
·目的片段的电泳回收 | 第96页 |
·载体和目的 DNA 片断的连接 | 第96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96-97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97页 |
·GmFNSⅡ RNAi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7-99页 |
·F3H RNAi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9-100页 |
·p3300–GmFNSⅡi–F3Hi 的构建 | 第100-10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3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103-104页 |
·干扰片段的克隆 | 第104-106页 |
·pHANNIBAL-gene-RNAi 的构建 | 第106-108页 |
·P1304+-GmFNSⅡ-RNAi 载体的构建 | 第108-110页 |
·p3300-GmFNSⅡi 与 p3300-F3Hi 载体的构建 | 第110-111页 |
·p3300-GmFNSⅡi-F3Hi 的构建 | 第111-112页 |
·载体构建流程图 | 第112-113页 |
·讨论 | 第113-117页 |
·植物中 RNAi 的作用过程 | 第113-114页 |
·植物中 RNA 干扰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14-117页 |
第五章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化 | 第117-1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20页 |
·植物材料 | 第117页 |
·质粒和菌种 | 第117页 |
·实验试剂 | 第117页 |
·培养基和溶液配方 | 第117-119页 |
·PCR 扩增所用引物列表 | 第119-120页 |
·实验方法 | 第120-133页 |
·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 | 第120-122页 |
·发根农杆菌诱导大豆毛状根的生成 | 第122-124页 |
·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124-127页 |
·毛状根 PCR 检测 | 第127-128页 |
·Gus 基因的组织化学检测 | 第128-129页 |
·植物总 RNA 的提取(TRIzol 法)及检测 | 第129页 |
·第一链 cDNA 的合成 | 第129页 |
·定量 PCR 分析 | 第129页 |
·HPLC 测定毛状根中类黄酮含量 | 第129-130页 |
·转基因植株的 Southern 杂交 | 第130-13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33-147页 |
·RNAi 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 | 第133-135页 |
·毛状根的生成情况分析 | 第135-137页 |
·毛状根的 PCR 检测 | 第137-139页 |
·毛状根的 GUS 组织化学检测 | 第139-140页 |
·转基因毛状根的 Southern blotting 分析 | 第140-141页 |
·RNAi 载体上基因表达的变化 | 第141-145页 |
·HPLC 分析毛状根中类黄酮的含量变化 | 第145-147页 |
·讨论 | 第147-149页 |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 | 第147页 |
·大豆类黄酮代谢的基因调控 | 第147-149页 |
第六章 类黄酮对大豆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第149-157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149-150页 |
·病原菌菌种 | 第149页 |
·试剂 | 第149页 |
·培养基 | 第149-150页 |
·实验方法 | 第150-151页 |
·病原菌的预培养 | 第150页 |
·病原菌生长面积测量 | 第150-151页 |
·数据处理 | 第151页 |
·实验结果 | 第151-156页 |
·病原菌生长速度 | 第151页 |
·第一组实验结果分析 | 第151-152页 |
·第二组实验结果分析 | 第152-156页 |
·讨论 | 第156-157页 |
第七章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今后工作展望 | 第157-160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57-158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8-159页 |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 第159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59-160页 |
附录 符号说明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