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三节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一、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分析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工业化与信息化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一、 工业化的概念 | 第19页 |
二、 信息化的概念 | 第19-20页 |
三、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一、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层次 | 第21-22页 |
二、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成熟度模型 | 第22-23页 |
四、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产业关联梯度模型 | 第23-24页 |
五、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模式 | 第24-25页 |
六、 政府、市场、企业在两化融合中的互动关系 | 第25页 |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一、 产业政策的概念 | 第25-26页 |
二、 产业政策的类型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状分析 | 第28-42页 |
第一节 上海市信息化、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31页 |
一、 上海市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二、 上海市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 | 第31-42页 |
一、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体系 | 第32-33页 |
二、 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三、 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特点分析 | 第34-39页 |
四、 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9-42页 |
第四章 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行政策分析 | 第42-48页 |
第一节 现行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 | 第42-45页 |
一、 按照产业政策标准划分 | 第42-44页 |
二、 按照政策的层次划分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上海现行政策的问题分析 | 第45-48页 |
一、 聚焦两化融合的产业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 第45-46页 |
二、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产业技术政策尚不健全 | 第46页 |
三、 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有针对性的产业结构政策仍不明显 | 第46-47页 |
四、 关于环境营造方面的综合性产业政策仍较薄弱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国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经验借鉴 | 第48-56页 |
第一节 美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过程 | 第48-51页 |
一、 发展历程 | 第48-49页 |
二、 主要经验 | 第49-51页 |
第二节 韩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过程 | 第51-54页 |
一、 发展历程 | 第51-52页 |
二、 主要经验 | 第52-54页 |
第三节 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启示 | 第54-56页 |
一、 政府应在环境营造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 第54页 |
二、 制造业信息化始终是两化融合的重点 | 第54-55页 |
三、 在两化融合中还应关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 | 第55页 |
四、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两化融合人才 | 第55-56页 |
第六章 促进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 第56-66页 |
第一节 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重点 | 第56-59页 |
一、 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 | 第56-57页 |
二、 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创新 | 第57页 |
三、 加速信息技术在企业的集成应用 | 第57页 |
四、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 第57-58页 |
五、 鼓励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 | 第58-59页 |
第二节 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对策研究 | 第59-66页 |
一、 优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环境 | 第59-61页 |
二、 综合运用财税政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 第61-62页 |
三、 完善本市产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 | 第62-63页 |
四、 营造适宜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