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34页 |
| ·电化学 DNA 生物传感器 | 第11-12页 |
|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发展现状 | 第11页 |
|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电致化学发光分析及其在生物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 第12-16页 |
| ·电致化学发光的原理及特点 | 第13页 |
| ·电致化学发光的生物检测技术 | 第13-15页 |
| ·电致化学发光法生物化学固定化技术 | 第14-15页 |
| ·电致化学发光法免疫标记技术 | 第15页 |
| ·电致化学发光微细加工技术 | 第15页 |
| ·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的最新进展 | 第15-16页 |
| ·纳米微球及其应用 | 第16-22页 |
|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 第17页 |
| ·纳米金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二氧化硅纳米微球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新型纳米微球--去铁铁蛋白的特性及其应用 | 第20-21页 |
| ·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景 | 第21-22页 |
| ·肿瘤细胞及其检测 | 第22-25页 |
| ·适体及肿瘤细胞的检测 | 第23-24页 |
| ·适体的特点 | 第24页 |
| ·适体的应用 | 第24-25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5-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4页 |
| 第二章 纳米金和去铁铁蛋白双重放大电化学检测 DNA | 第34-51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5-38页 |
|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 ·金胶的制备及其修饰 | 第36页 |
| ·去铁铁蛋白包裹镉纳米粒子的组装过程 | 第36-37页 |
| ·Au 纳米粒子和去铁铁蛋白复合纳米粒子探针的制备过程 | 第37页 |
| ·DNA 传感器的制备 | 第37页 |
| ·电化学工作站定量检测 | 第37-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 ·实验原理 | 第38-39页 |
| ·去铁铁蛋白的包裹及镉离子的标准曲线图 | 第39-40页 |
| ·金胶、磁珠和去铁铁蛋白的电镜分析 | 第40-42页 |
| ·DNA、金胶和金探针的紫外分析 | 第42-43页 |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3-45页 |
| ·酸碱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沉积时间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标准曲线和检测限 | 第45-46页 |
| ·传感器的重现性 | 第46-47页 |
| ·传感器的特异性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第三章 基于 RU(Ⅱ)修饰的 AU 纳米离子 ECL 检测腺苷 | 第51-66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 ·仪器装置 | 第51-52页 |
|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 ·5-氨基-1,10-邻菲啰啉的合成 | 第52-53页 |
| ·电化学发光物质氨基钌的合成 | 第53页 |
| ·纳米金的制备 | 第53-54页 |
| ·传感器的制备和电致化学发光检测 | 第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 ·实验原理图 | 第54-55页 |
| ·过硫酸钾发光体系的优化 | 第55-60页 |
| ·电解质种类的优化 | 第55-56页 |
| ·电解质浓度的优化 | 第56-57页 |
| ·缓冲液pH 的优化 | 第57-58页 |
| ·K_2S_2O_8浓度的优化 | 第58-59页 |
| ·Ce(II)对发光强度的增强 | 第59-60页 |
| ·腺苷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60-61页 |
| ·腺苷检测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第61页 |
| ·腺苷检测的特异性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第四章 基于 RU(Ⅱ)共价掺杂的硅纳米粒子 ECL 检测 RAMOS 细胞 | 第66-81页 |
| ·引言 | 第66-67页 |
|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 ·主要试剂 | 第67-68页 |
| ·仪器装置 | 第68页 |
| ·Ru(II)共价掺杂的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修饰 | 第68页 |
| ·传感器的组装 | 第68-69页 |
| ·电极的修饰及探针的捕获 | 第69页 |
| ·电致光化学发光检测参数的设定 | 第6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6页 |
| ·传感器的组装及检测原理 | 第69-70页 |
| ·阻抗表征 | 第70-71页 |
|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71-75页 |
| ·Ramos 适体浓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 ·细胞与适体结合时间的优化 | 第72-73页 |
| ·检测方法的影响 | 第73页 |
| ·电极捕获时间的影响 | 第73-74页 |
| ·不同硅纳米粒子的影响 | 第74-75页 |
| ·细胞检测的线性范围与检测线 | 第75页 |
| ·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75-76页 |
| ·小结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结论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