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县草莓缩蔸病诊断与防治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1. 前言 | 第9-16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草莓病害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草莓病毒病 | 第10-11页 |
| ·草莓线虫病 | 第11页 |
| ·草莓枯萎病 | 第11-12页 |
| ·植物传染性再植病害的防治 | 第12-16页 |
| ·农业防治 | 第12-13页 |
| ·化学防治 | 第13-15页 |
| ·生物防治 | 第15-1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7页 |
| ·草莓缩兜病的的田间症状与发病规律 | 第16页 |
| ·病害的诊断 | 第16-19页 |
| ·病田土壤及植株样品的主要理化性质分析 | 第16-17页 |
| ·草莓缩兜病病原生物检测 | 第17-19页 |
|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第19-21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19-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 ·室内药剂筛选 | 第21-22页 |
| ·供试药剂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2页 |
| ·田间防治试验 | 第22-27页 |
| ·试验准备 | 第22页 |
| ·试验地点 | 第22页 |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2-2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 ·草莓缩兜病的的田间症状与发病规律 | 第27-28页 |
| ·缩兜病害的诊断 | 第28-31页 |
| ·双流草莓缩兜病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28-29页 |
| ·线虫检测情况 | 第29页 |
| ·细菌检测情况 | 第29页 |
| ·病部真菌的检测情况 | 第29-31页 |
|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第31-34页 |
|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酸碱度对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3页 |
|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3页 |
| ·不同氮源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室内药剂筛选 | 第34-35页 |
| ·草莓缩兜病田间防治 | 第35-37页 |
| ·诱抗剂的防效 | 第35页 |
| ·杀菌剂的防效 | 第35页 |
| ·熏蒸处理的防效 | 第35-37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7-40页 |
| ·草莓缩兜病的症状 | 第37页 |
| ·草莓缩兜病病原菌鉴定 | 第37页 |
|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第37-38页 |
| ·草莓缩兜病田间防治 | 第38-40页 |
| ·诱抗剂防效 | 第38页 |
| ·杀菌剂防效 | 第38页 |
| ·熏蒸处理的防效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