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 问题的引出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12-18页 |
1. 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述评 | 第12-17页 |
2. 关于地方院校的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四)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五) 路线、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3.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一、 创业型大学的缘起 | 第20-24页 |
(一) 逻辑起因 | 第20-22页 |
1. 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从“模式Ⅰ”到“模式Ⅱ” | 第20-21页 |
2. 大学职能的嬗变:社会服务职能的新发展 | 第21页 |
3. UIG关系的流变: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三者的协同 | 第21-22页 |
(二) 现实诱因 | 第22-23页 |
1. 政府财政投入的削减 | 第22页 |
2. 政策制度的保障 | 第22-23页 |
(三) 我国创业型大学兴起的特殊背景 | 第23-24页 |
二、 创业型大学的内蕴 | 第24-31页 |
(一) 创业型大学硬核:自主创新精神与主动变革精神贯穿大学 | 第25-26页 |
1. 自主创新 | 第25-26页 |
2. 主动变革 | 第26页 |
(二) 创业型大学的职能特色 | 第26-28页 |
1. 人才培养——铺设创业遗传代码,强调创新意识的唤醒与创业教育的联动 | 第26-27页 |
2. 学术生产——运作学术资本主义,强调学术生产的实效性与资本效益的集聚 | 第27-28页 |
(三) 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色 | 第28-31页 |
1. 组织结构特性——强调构建善于激活学术创造力与转化力的组织架构 | 第28-29页 |
2. 组织管理特征——强调组织冲突管理 | 第29-30页 |
3. 组织文化特质——强调全校上下包容、开放、创新的文化氛围 | 第30-31页 |
三、 创业型大学:我国地方院校转型的一种战略选择 | 第31-33页 |
(一) 特殊现象:地方院校是我国明确提出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的主力军 | 第31-32页 |
(二) 必要性:地方院校的生存“遇困” | 第32-33页 |
(三) 可能性:创业型大学的多样性与适切性 | 第33页 |
四、 学术心脏激活:浙江农林大学的开拓创新 | 第33-40页 |
(一) 浙江农林大学的创业型大学之路 | 第34-35页 |
(二) 浙江农林大学转型的典型举措 | 第35-38页 |
1. 凝练方向,优选主题 | 第35-36页 |
2. 集中资源,搭建平台 | 第36页 |
3. 围绕战略,引进人才 | 第36-37页 |
4. 因体制宜,调整机构 | 第37页 |
5. 落地创业,呈现细则 | 第37-38页 |
(三) 浙江农林大学转型的分析与总结 | 第38-40页 |
1. 以激活学术心脏为战略重点是浙江农林大学的转型特点 | 第38-39页 |
2. 浙江农林大学转型过程中需进一步关切的问题 | 第39-40页 |
五、 拓宽发展外围:福州大学的有益探索 | 第40-49页 |
(一) 福州大学的创业型大学之路 | 第40-41页 |
(二) 福州大学转型的典型举措 | 第41-45页 |
1. 组织转型,促进学术生产与转换 | 第41-43页 |
2. 制度驱动,增进社会服务动力 | 第43-44页 |
3. 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第44-45页 |
(三) 福州大学转型的分析与总结 | 第45-49页 |
1. 对拓宽发展外围的有益探索是福州大学的转型特点 | 第46页 |
2. 福州大学转型过程中需进一步关切的问题 | 第46-49页 |
六、 创业教育突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动实践 | 第49-54页 |
(一) 义乌工商学院的创业型大学之路 | 第49-50页 |
(二) 义乌工商学院转型的典型举措 | 第50-52页 |
1. 平台搭建 | 第50-51页 |
2. 制度匹配 | 第51页 |
3. 文化渗透 | 第51-52页 |
(三) 义乌工商学院转型的分析与总结 | 第52-54页 |
1. 义乌工商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的质疑与缺陷 | 第52-53页 |
2. 高职院校转型为创业型大学的合理性 | 第53-54页 |
3. 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关系纬度需审慎判断 | 第54页 |
七、 凝练与升华:发展中的我国创业型大学 | 第54-60页 |
(一) 地方院校创业转型宜以学术心脏激活作为突破口与着力点 | 第55-56页 |
(二) 转型应致力于形成“驾驭核心—制度设计—学术资本”的持续动力 | 第56-57页 |
(三) 转型应架构“学术生产系统——创业管理系统”两维一体的管理模式 | 第57-59页 |
(四) 转型需要政府政策环境支撑,以“2011计划”提速“三螺旋”的协同创新 | 第59-60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60-63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60-62页 |
(二)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一 | 第65-66页 |
附录二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