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中职生感恩特点及其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34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第二节 关于感恩、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第10-30页
  一、 关于感恩第10-20页
  二、 关于亲社会行为第20-30页
 第三节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第30页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32页
  一、 研究目的第30-31页
  二、 研究意义第31-32页
 第五节 研究路径第32-33页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性第33-34页
  一、 对象创新第33页
  二、 方法创新第33-34页
第二章 研究问卷的修订第34-49页
 第一节 引言第34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第34-35页
 第三节 研究工具第35页
 第四节 研究程序第35页
 第五节 结果与分析第35-47页
  一、 感恩量表的相关统计结果分析第35-42页
  二、 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第42-47页
 第六节 讨论第47-48页
 第七节 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中职生的特质感恩现状调查第49-64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49页
  一、 研究目的第49页
  二、 研究假设第49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49-51页
  一、 被试第49-51页
  二、 研究工具第51页
  三、 研究程序第51页
  四、 统计方法第51页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51-63页
  一、 中职生特质感恩的总体现状第51-52页
  二、 一般人口学变量对中职生特质感恩的影响第52-60页
  三、 中职生特质感恩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第60-62页
  四、 中职生人格因素、性别、生源地对特质感恩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第62-63页
 第四节 结论第63-64页
第四章 中职生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第64-77页
 第一节 中职生特质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第64-67页
  一、 研究目的第64页
  二、 研究方法第64页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64-67页
 第二节 中职生状态感恩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第67-75页
  一、 预备实验第67-68页
  二、 正式实验第68-75页
 第三节 结论第75-77页
第五章 讨论第77-95页
 第一节 对相关研究结果的解释第77-86页
  一、 特质感恩与性别第77-78页
  二、 特质感恩与学校第78页
  三、 特质感恩与专业、生源地第78-81页
  四、 特质感恩与年龄、学费补助情况第81-83页
  五、 特质感恩与人格因素第83-85页
  六、 感恩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第85-86页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启示第86-92页
  一、 感恩教育的内容第86-89页
  二、 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式第89-92页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展望第92-93页
  一、 研究对象第92页
  二、 研究工具第92-93页
  三、 研究方法第93页
 第四节 研究的初步结论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附录第99-106页
 附录 A:人口学变量第99-100页
 附录 B:修订后的感恩量表第100-101页
 附录 C:修订后的亲社会倾向量表第101-102页
 附录 D:艾森克人格量表第102-104页
 附录 E:助人倾向量表第104-10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庭生态系统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下一篇:禅宗心理思想与存在心理思想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