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禅宗心理思想与存在心理思想比较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1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第8-9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第三节 相关文献简述第10页
 第四节 论文主要内容第10-11页
第二章 禅宗心理思想和存在心理思想的内涵第11-12页
 第一节 禅宗心理学思想第11页
 第二节 存在心理学思想第11-12页
第三章 禅宗和禅宗心理思想相关研究第12-23页
 第一节 禅的含义与禅的渊源第12页
 第二节 中国禅宗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12-13页
 第三节 禅宗主要思想第13-19页
  一、 般若(智慧)在自性、佛性在心中第13页
  二、 悟——实现智慧与明了佛性必经之途第13-14页
  三、 虚空——悟的至高境界第14-15页
  四、 无理性、非逻辑——冷暖自知的体验第15页
  五、 平常生活、平常道——在世成佛、本真生活第15-16页
  六、 空灵的自由、本真的选择第16-18页
  七、 乐观、自然、“放心”的活着第18-19页
 第四节 禅宗心理思想与东、西方心理治疗思想比较第19-23页
  一、 禅宗执着、妄念思想与认知心理疗法的不合理信念第19-20页
  二、 禅宗内在智慧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第20页
  三、 禅宗的悟、空、平等思想与人本主义的自我概念、主体平等第20-21页
  四、 禅宗之自然观与强调自然的森田疗法第21页
  五、 “平常心是道”与放松疗法第21页
  六、 禅定与静默疗法第21-22页
  七、 内观疗法与禅宗的自性自度第22-23页
第四章 存在主义哲学与存在心理思想的相关研究第23-35页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内涵第23页
 第二节 存在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23页
 第三节 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第23-26页
  一、 存在先于本质第23-24页
  二、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第24页
  三、 自由和选择第24-25页
  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25-26页
  五、 人生是一场悲剧第26页
 第四节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与存在心理学的比较第26-33页
  一、 二者都把人及其存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第26页
  二、 二者都强调人的主体性第26-28页
  三、 二者都重视“在世界中的存在”第28页
  四、 二者都探讨了价值问题第28-30页
  五、 二者都强调人是能进行自由选择的存在第30-32页
  六、 二者都关心人的悲剧性第32-33页
 第五节 分析存在心理思想在欧美兴起原因第33-35页
  一、 文化因素第33页
  二、 实证哲学的日趋没落第33页
  三、 先驱人物的推动第33-34页
  四、 社会需要第34-35页
第五章 禅宗心理思想与存在心理思想的比较第35-47页
 第一节 禅宗心理思想与存在心理思想的概念比较第35页
 第二节 两种心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比较第35页
 第三节 禅宗心理思想与存在心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思想比较第35-38页
  一、 两种哲学思想的社会背景比较第35-36页
  二、 两种心理思想哲学基础的内容比较第36-38页
   (一)二者都反理性第36页
   (二)二者都主张主客一体第36-37页
   (三)二者都倡导自然、向往自由第37页
   (四)在对待语言上二者有不同之处第37页
   (五)乐观的禅宗与悲观的存在主义第37-38页
 第四节 两种心理思想具体内容比较第38-47页
  一、 自由与自由选择第38-39页
  二、 自我意识与悟第39-40页
  三、 存在感与非存在感和禅宗的迷与悟第40-42页
  四、 布根塔尔的“本真状态”与禅宗“本心自性”第42-43页
  五、 佛家的人生之苦与存在焦虑第43-44页
  六、 人与世界的三种关系模式和禅宗的三重境界第44-45页
  七、 禅宗心理思想的乐观与存在心理思想的悲观第45页
  八、 禅宗心理之人生意义与存在心理之人生价值第45-47页
第六章 分析禅宗心理思想研究、应用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第47-49页
第七章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职生感恩特点及其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孟连边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