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改善文物建筑保护区划工作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研究对象——文物建筑保护区划第10-14页
     ·我国文物建筑及其遗存现状第10-11页
     ·文保单位保护区划相关概念第11-12页
     ·文物建筑保护区划的重要意义第12-14页
   ·研究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国际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第14-15页
     ·相关研究综述第15-18页
     ·工程实践基础第18-19页
   ·研究意义——工程经验总结及现存问题诌议第19页
   ·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认识文物建筑保护区划理念第20-29页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第20-21页
     ·原真性认知第20-21页
     ·原真性原则的技术体现第21页
   ·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第21-24页
     ·完整性的内涵及其发展第21-22页
     ·保护文化遗产完整性的意义第22-23页
     ·影响文化遗产完整性的因素第23-24页
   ·确保文物建筑本体的安全与完整第24-25页
     ·本体安全是文物建筑价值体现的物质基础第24页
     ·本体安全是文物建筑保护的根本前提第24页
     ·本体安全是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原则的要求第24-25页
   ·保护文物建筑周边环境的完整第25-28页
     ·周边环境是文物建筑本体的生存土壤和展示舞台第25页
     ·周边环境是文物建筑本体向城市环境过渡的空间媒介和载体第25-26页
     ·周边环境保护地位的提高扩大了文物建筑保护的领域和范围第26-27页
     ·周边环境价值认识的提高为文物建筑的保护注入新的活力第27页
     ·文物建筑周边环境的价值认识对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第27-28页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文物建筑保护区划划定工作的现存问题第29-42页
   ·文物建筑保护区划编制主体专业性不足第29-30页
     ·保护区划编制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第29-30页
     ·保护区划编制人员保护理念落后不科学第30页
   ·关于文物建筑保护区分级规定不明晰第30-32页
     ·保护范围分级第30-31页
     ·建设控制地带分级第31-32页
     ·保护区范围不明晰的问题第32页
   ·现行文物建筑保护区划划定标准不科学第32-40页
     ·保护范围划定标准第32-34页
     ·建控地带划定标准第34-39页
     ·均质分类划定法适用性不强的问题第39-40页
   ·文物建筑保护区划与上位规划不兼容第40-41页
     ·保护范围的早期一般划定方法第40-41页
     ·简单“四至”划法的弊端第41页
     ·保护区划与上位规划无法衔接第41页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文物建筑保护区划划定工作的改善方法第42-72页
   ·充分体现文物建筑保护区划编制的技术特点第42-43页
     ·加强保护区划前期调研的深度第42页
     ·增加保护区划控制要求的内容第42页
     ·提高保护区划成果的严谨性第42-43页
   ·深入研究文物建筑周边环境历史风貌要素第43-62页
     ·客观物质要素研究第43-50页
     ·主观影响要素研究第50-62页
   ·综合考虑文物建筑保护区划的实操性第62-66页
     ·灵活划定文物建筑保护区划范围第62-65页
     ·把握好保护区划工作深度第65-66页
   ·切实注重保护区划与城市控规相结合第66-69页
     ·正确认知保护区划法律效力第66-67页
     ·合理划定保护区域范围边界线第67-68页
     ·结合不同层级规划设计第68-69页
     ·以正当程序确保文物建筑保护区划的法律效力第69页
   ·处理好划定保护区划工作中的四种关系第69-71页
     ·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与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关系第70页
     ·分散文物与集中保护的关系第70页
     ·保护区划与文物环境历史风貌要素的关系第70-71页
     ·保护区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第71页
   ·小结第71-72页
结语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附录 1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第76-77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软件园社区化布局规划研究
下一篇:坡道的形态与空间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