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园社区化布局规划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软件产业迅猛发展 | 第12页 |
·软件园的转型升级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研究现状概况 | 第16-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软件园发展研究 | 第20-34页 |
·软件园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软件园概念 | 第20页 |
·软件园起源 | 第20-21页 |
·软件园演变 | 第21-23页 |
·软件园建设类型 | 第23-25页 |
·软件园类型概述 | 第23页 |
·按与城市关联度分类 | 第23页 |
·按开发建设形态分类 | 第23-24页 |
·按开发建设主体分类 | 第24-25页 |
·软件产业发展 | 第25-31页 |
·软件产业链 | 第25-26页 |
·国外软件产业发展 | 第26-29页 |
·国内软件产业发展 | 第29-31页 |
·我国软件园建设情况 | 第31-32页 |
·我国软件园建设的概况 | 第31页 |
·我国软件园建设的问题 | 第31-32页 |
·我国软件园转型的趋势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软件园社区化布局研究 | 第34-47页 |
·社区理念的引入 | 第34-37页 |
·社区的概念 | 第34-35页 |
·社区的要素 | 第35-36页 |
·软件园的社区性 | 第36-37页 |
·软件园的社区特质 | 第37-39页 |
·人口特质 | 第37页 |
·地域特质 | 第37页 |
·组织特质 | 第37-38页 |
·设施特质 | 第38页 |
·软件社区 | 第38-39页 |
·软件园社区化建设实践 | 第39-44页 |
·美国硅谷 | 第39-40页 |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 | 第40页 |
·台湾新竹软件园 | 第40-41页 |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 | 第41-42页 |
·大连软件园 | 第42-43页 |
·上海浦东软件园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软件园社区化布局策略 | 第47-63页 |
·布局模式 | 第47-51页 |
·布局模式 | 第47-48页 |
·空间组织 | 第48-50页 |
·产业空间布局 | 第50页 |
·居住空间布局 | 第50-51页 |
·功能构成 | 第51-53页 |
·功能配置 | 第51-52页 |
·用地构成 | 第52-53页 |
·设施配套 | 第53-57页 |
·设施配套需求 | 第53-54页 |
·产业配套设施 | 第54-56页 |
·生活配套设施 | 第56-57页 |
·道路交通 | 第57-58页 |
·规划策略 | 第57页 |
·路网体系 | 第57-58页 |
·慢行系统 | 第58页 |
·环境景观 | 第58-61页 |
·环境需求 | 第58-59页 |
·绿化环境 | 第59-60页 |
·非正式交流环境 | 第60页 |
·建筑景观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基于“软件社区”模式的广州高唐软件园规划 | 第63-76页 |
·项目概况 | 第63-64页 |
·区位 | 第63页 |
·背景 | 第63-64页 |
·定位 | 第64页 |
·社区化布局规划 | 第64-75页 |
·契合空间的社区产业 | 第64-66页 |
·城园一体的社区布局 | 第66-67页 |
·多元关联的社区功能 | 第67-68页 |
·宜业宜居的社区配套 | 第68-71页 |
·“校园化”的社区交通 | 第71-73页 |
·“公园化”的社区环境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答辩委员会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