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32页 |
一、选题缘由及价值 | 第12-13页 |
二、论文涉及的时空范围及研究范畴 | 第13-16页 |
(一) 时间 | 第13-14页 |
(二) 空间 | 第14页 |
(三) 民族关系及其政治关系研究范畴 | 第14-16页 |
三、学术史的回顾与述评 | 第16-27页 |
(一) 近代民族关系史学理、学科的探讨 | 第16-17页 |
(二) 西南近代民族关系史框架构建及特点的探讨 | 第17-20页 |
(三) 西南近代区域性民族关系史的研究 | 第20-22页 |
(四)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视野下的西南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 | 第22-27页 |
四、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7-30页 |
(一) 基本思路 | 第27-29页 |
(二) 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30-3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二) 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一章 英法的入侵与西南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 | 第32-75页 |
第一节 英法并吞印缅、印支与西南边疆危机 | 第33-40页 |
一、英国向印缅的扩张与西南边疆危机 | 第34-37页 |
(一) 英国对喜马拉雅山麓诸国的征服 | 第34-36页 |
(二) 英国对缅甸的吞并 | 第36-37页 |
二、法国向印支的扩张与西南边疆危机 | 第37-40页 |
(一) 法国对越南的征服 | 第37-38页 |
(二) 法国对柬埔寨、老挝的征服 | 第38-40页 |
第二节 英法的入侵与西南边疆的民族危机 | 第40-63页 |
一、英国对西南边疆的入侵及其民族危机 | 第42-59页 |
(一) 入侵西藏及其民族危机 | 第42-57页 |
(二) 英国对云南的入侵及其民族危机 | 第57-59页 |
二、云南、广西各族人民的抗法斗争及其民族危机 | 第59-63页 |
第三节 商埠的开设与西南边疆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 第63-75页 |
一、中国西南边疆约开商埠网络的构设 | 第63-67页 |
(一) 英国与中国西南边疆商埠的构筑 | 第64-66页 |
(二) 中法《天津条约》及其系列专条——龙州、蒙自、河口、思茅开埠 | 第66-67页 |
二、商埠开设——揭开西南边疆半殖民地化的序幕 | 第67-75页 |
第二章 近代中国传统民族观、地理观的转型与西南边疆现代意义国家边界的形成 | 第75-99页 |
第一节 边疆危机、民族危机驱动下传统民族观、地理观的转型 | 第75-86页 |
一、传统地理观、民族观遭遇的挑战 | 第75-77页 |
(一) 传统国家的“边陲”与民族国家的“国界” | 第75-77页 |
(二) 传统国家的“夷夏之辨”、“华夷一统”与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 | 第77页 |
二、传统地理观、民族观的转型 | 第77-86页 |
(一) 由“夷”到“洋”称谓的转变,“华洋并列”、“万国之一”时代的到来 | 第78-79页 |
(二) “保文化”或“保国家”? | 第79-80页 |
(三) “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的发展与选择——“中华民族”多元一统观的形成 | 第80-86页 |
第二节 西南边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边界形成与西南边疆跨境民族的出现 | 第86-99页 |
一、中印边界藏印段的形成 | 第87页 |
二、中缅边界的形成 | 第87-95页 |
三、中越、中老边界的形成 | 第95-99页 |
第三章 西南边疆各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与中华民族认同的激活 | 第99-118页 |
第一节 西南边疆各民族反抗外来军事武装侵略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激活 | 第99-105页 |
一、西南边疆各民族对英国入侵的反抗及其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激活 | 第100-104页 |
(一) 西藏各族人民的抗英斗争及其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激活 | 第100-101页 |
(二) 云南各族人民的抗英斗争及其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觉醒 | 第101-104页 |
二、西南边疆各民族对法国入侵的反抗及其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激活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民族关系视野下近代西南边疆教案及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激活 | 第105-118页 |
一、西南边疆教案之开端:西南边疆各民族与法国天主教的冲突 | 第106-108页 |
二、弛禁后西南边疆教案的特点: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 第108-111页 |
三、西南边疆各民族在反洋教斗争中走上了“反帝”、“反清”的历史舞台 | 第111-116页 |
四、近代传教士直接参与侵略战争 | 第116-118页 |
第四章 西南边疆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激活与觉醒 | 第118-171页 |
第一节 维新或革命: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道路选择及其对西南边疆各民族的国家政治认同的影响 | 第118-130页 |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统观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 | 第119-122页 |
二、资产阶级“保皇派”——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在西南边疆的传播和影响 | 第122-126页 |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在西南边疆地区的传播及影响 | 第126-130页 |
第二节 中央政府的边疆民族政策与西南边疆各民族的政治关系 | 第130-171页 |
一、清末中央政府政策对西南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激活之关系 | 第131-150页 |
(一) 清末新政在云南的政策实施及其对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影响 | 第131-135页 |
(二) 清末新政在四川及川滇边区的政策实施及其对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影响 | 第135-142页 |
(三) 张荫棠、联豫各自采取的治藏措施及其与西藏僧俗民众国家认同意识激活的关系 | 第142-145页 |
(四) 清末新政新学在广西的施行及其对广西士子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推进 | 第145-147页 |
(五) 清末新政中西南边疆各省咨议局的筹办和编练新军对现代民族国家进程的推进作用 | 第147-150页 |
二、中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其对西南边疆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促进 | 第150-171页 |
(一) 以国家法律、政策的形式首次在历史上体现了各少数民族权利的平等 | 第151-152页 |
(二) 西南边疆各省的民族政策及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 | 第152-156页 |
(三) 驱汉事件之后并未断绝的汉藏关系 | 第156-158页 |
(四) 蒙藏事务委员会的设立升级及其治藏政策和措施 | 第158-165页 |
(五) 西康省的建立与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增进 | 第165-171页 |
第五章 辛亥革命以后西南边疆地方政治势力与国家权力的搏弈 | 第171-202页 |
第一节 西藏的“自治”倾向与英国的介入 | 第172-185页 |
一、川军哗变——西藏地方“反汉驱满”的导火索 | 第173-175页 |
二、十三世达赖返藏及其实施“独立”的举措 | 第175-178页 |
三、民国政府建立前后英国对汉藏关系的干涉及其阴谋的破产 | 第178-185页 |
(一) 英国对川滇西征军入藏平乱的插足 | 第178-180页 |
(二) 英国对川边会谈的破坏和一手导演的“西姆拉会议” | 第180-183页 |
(三) 多维内聚力量与中外分裂势力对西康的争夺与较量 | 第183-185页 |
第二节 滇、桂、川、黔民族地区政治势力的扩张与中央政府统治的深入 | 第185-202页 |
一、联省自治与中央集权:民族国家道路的选择与博弈 | 第185-187页 |
二、西南地方民族上层政治势力的扩张与中央政府政治控制的加强——以滇、桂为中心 | 第187-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3页 |
后记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