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与“牵牛花”网络--茶叶与滇藏川的文脉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51页 |
一、课题来源与意义 | 第9-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2. 历史与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二、关键词说明 | 第14-20页 |
(一) 茶马古道 | 第14-15页 |
(二) 牵牛花 | 第15-17页 |
(三) 地脉、商脉、文脉及文脉化 | 第17-20页 |
三、研究概况与趋势 | 第20-46页 |
1. 地脉梳理——牵牛花藤蔓与生成 | 第20-28页 |
2. 商脉建构——草根与国家的合力 | 第28-36页 |
3. 文脉过程——牵牛花与人文化成 | 第36-39页 |
4. 地脉田野——行寻牵牛花藤蔓 | 第39-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46-49页 |
五、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 第49-51页 |
第一章 地脉与生产 | 第51-80页 |
一、初识茶叶 | 第51-56页 |
二、孕育茶叶 | 第56-60页 |
三、适应地脉 | 第60-71页 |
1. 瘴气与云南生境 | 第60-62页 |
2. 生境适应中的茶叶 | 第62-68页 |
3. 一举两得 | 第68-71页 |
四、奠基商脉 | 第71-79页 |
1. 种植 | 第71-75页 |
2. 加工 | 第75-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二章 商脉与贸易 | 第80-151页 |
一、地脉基础 | 第80-86页 |
二、商人、商帮与商脉 | 第86-97页 |
1. 商脉的开拓者:商人 | 第87-91页 |
2. 茶叶与商脉 | 第91-97页 |
三、商脉延伸 | 第97-101页 |
四、草根与国家的合力——商脉贯通 | 第101-124页 |
1. 发展历程 | 第102-111页 |
2. 发展动力 | 第111-114页 |
3. 以茶控边 | 第114-124页 |
五、商脉节点与市场空间 | 第124-136页 |
六、茶叶与城镇——以成都为例 | 第136-148页 |
1. 城镇困境与茶叶 | 第136-140页 |
2. 节点成都的繁荣与茶叶 | 第140-148页 |
小结 | 第148-151页 |
第三章 文脉与共同体 | 第151-186页 |
一、文脉与商脉——以儒家和藏传佛教为例 | 第152-157页 |
二、牵牛花枝蔓延伸至藏区 | 第157-165页 |
1. 商脉的延伸与时间 | 第158-163页 |
2. 传播与普及 | 第163-165页 |
三、集体记忆中的文成公主与茶叶 | 第165-175页 |
1. 文成公主与茶叶 | 第165-168页 |
2. 集体记忆 | 第168-171页 |
3. 茶叶及其他 | 第171-175页 |
四、文脉的力量——牵牛花共同体 | 第175-184页 |
小结 | 第184-186页 |
第四章 虽枯犹荣——现代旅游中的牵牛花 | 第186-208页 |
一、地脉重现 | 第186-192页 |
二、旅游中的地脉 | 第192-199页 |
1. 线性 | 第193-194页 |
2. 跨地域性 | 第194-195页 |
3. 多样性 | 第195-197页 |
4. 探险性 | 第197-198页 |
5. 活态性 | 第198-199页 |
三、真实与符号 | 第199-206页 |
1. 真实 | 第200-204页 |
2. 符号 | 第204-206页 |
小结 | 第206-208页 |
结语 | 第208-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18页 |
著作 | 第211-213页 |
论文 | 第213-218页 |
致谢 | 第218-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