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光/蓄/燃”多能互补发电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概况 | 第9-10页 |
1.1.2 农村多能互补发电系统 | 第10-12页 |
1.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多能互补发电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3.2 论文各章节关系 | 第16-18页 |
2 “光/蓄/燃”多能互补发电系统 | 第18-29页 |
2.1 “光/蓄/燃”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18页 |
2.2 光伏发电系统 | 第18-22页 |
2.2.1 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 | 第19页 |
2.2.2 光伏阵列发电数学模型 | 第19-22页 |
2.3 蓄电池储能单元 | 第22-23页 |
2.3.1 蓄电池工作原理 | 第22页 |
2.3.2 蓄电池充放电机制 | 第22-23页 |
2.3.3 蓄电池数学模型 | 第23页 |
2.4 燃料电池系统 | 第23-26页 |
2.4.1 燃料电池发电的基本原理 | 第24页 |
2.4.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2.5 电能转换电路 | 第26页 |
2.6 多能互补发电系统运行优化目标 | 第26-28页 |
2.6.1 系统可靠性 | 第26-27页 |
2.6.2 系统经济成本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光/蓄/燃”多能互补发电监控系统 | 第29-35页 |
3.1 发电控制系统工作模式 | 第29页 |
3.2 电力电子接口控制策略 | 第29-30页 |
3.2.1 光伏控制 | 第29-30页 |
3.2.2 蓄电池控制 | 第30页 |
3.2.3 燃料电池控制 | 第30页 |
3.3 发电监测模块设计 | 第30-34页 |
3.3.1 硬件 | 第30-32页 |
3.3.2 软件 | 第32-34页 |
3.3.3 人机交互界面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光/蓄/燃”多能互补发电无线通信网络设计 | 第35-50页 |
4.1 多能互补发电无线通信网络概况 | 第35-37页 |
4.1.1 多能互补发电无线通信网络介绍 | 第35页 |
4.1.2 无线通信技术分类 | 第35-37页 |
4.2 多能互补发电无线通信网络设计 | 第37-44页 |
4.2.1 无线通信网络结构 | 第37-38页 |
4.2.2 LoRa芯片介绍 | 第38-39页 |
4.2.3 LoRa终端节点设计 | 第39-43页 |
4.2.4 LoRa基站设计 | 第43-44页 |
4.3 数据库搭建 | 第44-49页 |
4.3.1 数据库技术 | 第44-45页 |
4.3.2 数据库设计 | 第45-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实测分析 | 第50-59页 |
5.1 应用研究前提 | 第50页 |
5.2 系统容量配置 | 第50-51页 |
5.3 实验设计 | 第51-52页 |
5.3.1 实验设计结构 | 第51-52页 |
5.3.2 实验设计过程 | 第52页 |
5.4 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 第52-58页 |
5.4.1 实验系统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5.4.2 实验结论 | 第57-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总结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