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方差框架下套期保值有效性的模型比较--基于我国钢材期货市场的实证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导论 | 第12-21页 |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传统全额套期保值 | 第14页 |
·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 | 第14页 |
·现代套期保值理论 | 第14-18页 |
·本文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本文创新 | 第20-21页 |
2. 期货市场评述 | 第21-29页 |
·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 第21-23页 |
·期货市场机制分析 | 第23页 |
·期货市场功能分析 | 第23-25页 |
·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功能分析 | 第23-24页 |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分析 | 第24页 |
·期货市场的作用 | 第24-25页 |
·我国钢材期货市场的产生及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29页 |
·我国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5-26页 |
·国际钢材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6-27页 |
·我国钢材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3. 套期保值相关理论分析 | 第29-35页 |
·套期保值的经济学原理 | 第29-31页 |
·套期保值者的作用 | 第30页 |
·套期保值经济学原理分析 | 第30-31页 |
·套期保值策略分析 | 第31-33页 |
·空头对冲策略分析 | 第31-32页 |
·多头对冲策略分析 | 第32-33页 |
·套期保值操作遵循的原则 | 第33-35页 |
4. 最优套期保值比率与套期保值绩效分析 | 第35-42页 |
·基差与基差风险 | 第35-38页 |
·基差分析 | 第35-37页 |
·基差风险分析 | 第37-38页 |
·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的确定 | 第38-39页 |
·套期保值比率分析 | 第38页 |
·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的确定 | 第38-39页 |
·套期保值绩效评价方法 | 第39-42页 |
·风险最小化原则 | 第40页 |
·夏普比最大原则 | 第40-42页 |
5. 套期保值方法模型分析 | 第42-53页 |
·完全套期保值模型 | 第42-43页 |
·静态套期保值模型 | 第43-44页 |
·OLS模型 | 第43页 |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 第43-44页 |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第44页 |
·动态套期保值比率模型 | 第44-49页 |
·VECM-GARCH模型 | 第44-46页 |
·状态空间模型 | 第46-49页 |
·组合套期保值模型 | 第49-53页 |
6. 实证检验及绩效分析 | 第53-66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 第53-54页 |
·数据来源及初步处理 | 第53-54页 |
·变量定义 | 第54页 |
·数据描述性分析 | 第54-56页 |
·期现货价格及收益序列分析 | 第54-55页 |
·基差变化序列分析 | 第55-56页 |
·现货与期货价格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页 |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 第56-58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56-57页 |
·协整检验 | 第57-58页 |
·各套期保值模型实证结果 | 第58-63页 |
·静态套期保值比率估计结果 | 第58-59页 |
·动态套期保值比模型估计结果 | 第59-61页 |
·组合套期保值模型实证结果 | 第61-63页 |
·各模型的残差分析 | 第63页 |
·绩效评价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7. 结论及建议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