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5页 |
1. 对于研究《论语》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第10-11页 |
2. 对于研究《论语》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第11-15页 |
3. 对于研究毛奇龄以及清代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第15页 |
二、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1. 清代及近代观点 | 第15-19页 |
·对毛奇龄的正面评价 | 第15-17页 |
·对毛奇龄的负面评价 | 第17-18页 |
·辩正地看待毛奇龄的学术成就 | 第18-19页 |
2. 现代观点 | 第19-20页 |
三、本文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毛奇龄及其《论语》研究著作 | 第22-30页 |
一、毛奇龄生平及学术成就 | 第22-26页 |
1. 毛奇龄生平 | 第22-25页 |
2. 学术著作 | 第25-26页 |
二、《论语》相关著作的体例和版本 | 第26-30页 |
1. 专篇《论语稽求篇》 | 第26-27页 |
2. 《四书賸言》及《四书賸言补》 | 第27-28页 |
3. 《四书索解》 | 第28页 |
4. 《四书改错》 | 第28-30页 |
第3章 毛奇龄注释《论语》的成就(上) | 第30-48页 |
一、对朱注名物制度的纠错 | 第30-45页 |
1. 天类 | 第30-31页 |
2. 地类 | 第31-32页 |
3. 物类 | 第32-35页 |
4. 朝庙 | 第35-36页 |
5. 邑里 | 第36页 |
6. 宫室 | 第36-38页 |
7. 器用 | 第38页 |
8. 衣服 | 第38-39页 |
9. 饮食 | 第39-40页 |
10. 郊社 | 第40-41页 |
11. 禘尝 | 第41-42页 |
12. 礼乐 | 第42-44页 |
13. 丧祭 | 第44-45页 |
14. 刑政 | 第45页 |
二、对朱注历史人物的纠错 | 第45-48页 |
1. 公叔文子 | 第45-46页 |
2. 子西 | 第46-48页 |
第4章 毛奇龄注释《论语》的成就(下) | 第48-62页 |
一、对朱注史实的纠错 | 第48-50页 |
1. 官师 | 第48-49页 |
2. 自造典礼 | 第49-50页 |
二、对朱注文本的纠错 | 第50-59页 |
1. 故事 | 第50-51页 |
2. 记述 | 第51-52页 |
3. 章节 | 第52页 |
4. 句读 | 第52-53页 |
5. 引书 | 第53页 |
6. 据书 | 第53-54页 |
7. 改经 | 第54-56页 |
8. 改注 | 第56-57页 |
9. 抄变词例 | 第57-58页 |
10. 添补经文 | 第58-59页 |
11. 小诂大诂 | 第59页 |
三、对朱注思想的纠错 | 第59-62页 |
第5章 对毛奇龄《论语》学著作的评价 | 第62-66页 |
一、毛奇龄治经方法的集中体现 | 第62-63页 |
1. 反对空言说经,主张以经解经 | 第62-63页 |
2. 反对宋学,但不佞汉学 | 第63页 |
3. 重视考据 | 第63页 |
二、毛奇龄《论语》学著作的成就与不足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