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13页 |
(四)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一、 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概述 | 第14-17页 |
(一)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4-15页 |
1、 农民工的内涵 | 第14页 |
2、 工伤及工伤保险内涵 | 第14-15页 |
3、 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定义 | 第15页 |
(二) 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三) 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1、 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是农民工自身的需求 | 第16页 |
2、 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是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需求 | 第16-17页 |
3、 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 第17页 |
二、 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缺陷分析 | 第17-21页 |
(一) 工伤保险的立法局限性 | 第17-18页 |
1、 专门性法规缺位且效力等级较低 | 第17页 |
2、 相关法规内容存在不合理和空白之处 | 第17-18页 |
3、 法律规范缺乏可操作性 | 第18页 |
(二) 工伤保险执法上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 监督管理职能分散 | 第18-19页 |
2、 执法队伍的水平较低 | 第19页 |
3、 行政执法部门“不作为” | 第19页 |
(三) 农民工工伤争议处理体制不健全 | 第19-20页 |
1、 农民工维权程序复杂、成本高 | 第19-20页 |
2、 农民工劳动关系认定困难 | 第20页 |
3、 农民工胜诉获赔艰难 | 第20页 |
(四) 缺乏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有效机制 | 第20-21页 |
1、 农民工工伤预防机制不健全 | 第21页 |
2、 农民工工伤康复机制欠缺 | 第21页 |
三、 国外的工伤保险制度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1-25页 |
(一) 德国工伤保险制度的特点 | 第22-23页 |
1、 建立专门的工伤保险管理机构 | 第22页 |
2、 建立科学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 | 第22页 |
3、 确立“康复优于补偿”的原则 | 第22-23页 |
(二) 美国工伤保险制度的特点 | 第23-24页 |
1、 保险覆盖范围逐渐扩大 | 第23页 |
2、 政府对工伤保险的管制逐步放松 | 第23-24页 |
(三) 日本工伤保险制度的特点 | 第24页 |
1、 确立合理的费率制度及缴费方式 | 第24页 |
2、 建立良好的安全卫生预防体系 | 第24页 |
(四) 国外的工伤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4-25页 |
1、 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是一个渐进化过程 | 第24-25页 |
2、 设立农民工工伤保险政府管理机构 | 第25页 |
3、 细化工伤保险费率 | 第25页 |
4、 加强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工作 | 第25页 |
四、 完善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25-31页 |
(一) 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立法体系 | 第25-27页 |
1、 尽快出台《工伤保险法》,提高农民工工伤保险立法阶位 | 第25-26页 |
2、 探索有益的农民工工伤保险立法模式 | 第26页 |
3、 加强与完善相关立法,增强可操作性 | 第26-27页 |
(二) 强化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监察和执法力度 | 第27-29页 |
1、 建立农民工工伤保险监督管理机构 | 第27-28页 |
2、 壮大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 | 第28页 |
3、 转变政府政绩观,增强执法公开性 | 第28-29页 |
(三) 改进农民工工伤争议处理体制 | 第29-30页 |
1、 简化工伤认定程序 | 第29页 |
2、 改善劳动争议处置机制 | 第29-30页 |
3、 降低农民工的维权成本 | 第30页 |
(四) 健全农民工工伤预防和康复机制 | 第30-31页 |
1、 健全农民工工伤预防机制 | 第30-31页 |
2、 完善农民工工伤康复机制 | 第31页 |
五、 其他相关建议 | 第31-33页 |
(一)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普法教育 | 第31-32页 |
(二) 大力推进对农民工工伤的法律援助工作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个人简历 | 第37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7页 |